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71篇
航空   285篇
航天技术   7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18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何中伟 《推进技术》1988,9(6):24-30,70
本文较深入地研究了由直-曲壁构成的二元收-扩管内收敛段底壁的附画层抽气板形状,在吸除系数为1条件下,吸除附面层对几何喉道附近壁画、对跨音结尾激波与扩压器壁附面层干扰区上游的附面层发展的影响;研究了结尾跨音激波与扩压器底壁附面层干扰区的附面层控制对其下游的流场畸变的影响;文中并对有、无附面层控制下的干扰区下游的动态畸变作了比较.指出,通过对干扰区的附面层抽吸,近壁面的紊流度峰值和平均值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182.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研究进展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防护技术是决定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成败的关键要素。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同部位将承受不同的力、热载荷,需选择不同的热防护方案。以HTV-2、X-37B和NASA的亚轨道运输飞行器为例,系统介绍三类典型高超声速飞行器采用的热防护方案,并揭示了热防护技术的最新进展。未来,材料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型热防护方案的研发,将进一步提升热防护系统的技术成熟度和适用范围,为各类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研制提供重要的能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3.
陈缘  黄生洪 《推进技术》2022,43(9):168-175
增强二次喉道扩压能力,降低接力引射器的引射流量是提高大型高超声速风洞运行经济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引射增压型二次喉道通过在二次喉道侧壁引射低总压介质增强其扩压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实用方案。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其在长模型大攻角等非对称安装布局条件下的运行流场,并进一步优化了压力、介质类型等引射条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高超声速风洞复杂运行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二次喉道扩压能力,较大幅度降低接力引射器的引射流量,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4.
本文用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薄层N-S方程,模拟了高超声速绕大钝头倒锥体的三维粘性流场。来流M∞=7.0,Re∞4.5×105,差分格式为二阶迎风TVD格式。给出了包括复杂三维分离流动现象在内的流场结构,及其整体物面压力分布。研究了攻角对流场的影响,发现在一定攻角以后,流场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5.
球头双锥再入体表面脉动压力环境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超声速和高超声速流动特征分析了球头双锥再入体的表面脉动压力环境特性,并根据超声速和高超声速流动情况下球头双锥的表面压力分布给出一套预测球头双锥再入体表面脉动压力分布的工程估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预测的均方根脉动压力分布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6.
高超声速飞行器雷达散射截面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竞  唐硕 《宇航学报》2007,28(1):227-232
为完善高超声速飞行器(HCV)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工程计算方法,综合应用几何光学法(GO)、物理光学法(PO)、等效电磁流法(MEC)等高频近似方法计算飞行器各散射中心的RCS贡献。结合理想二面角反射器RCS的经验公式,提出等效照明面积概念,并用于计算翼身组合段的RCS。采用后向面判别法和深度缓冲器算法分析面元之间的遮挡关系,计算了整个高超声速飞行器的RCS。计算结果与矩量法结果吻合,可满足工程分析和飞行器多目标优化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7.
张科  石国祥  王佩 《宇航学报》2020,41(4):429-437
针对大升阻比飞行器再入滑翔制导问题,基于预测-校正制导法,提出一种横程动态约束的侧向制导策略。利用再入过程中横程与剩余航程的近似线性关系,设计边界约束动态变化的横程走廊控制倾侧角反转。对大气密度和飞行器气动参数扰动引起的预测模型不确定性进行在线参数估计。以CAV-L高超声速飞行器为研究对象,进行再入制导仿真。结果表明,对不同航程的再入任务该制导法均能精确引导飞行器飞向目标,侧向制导倾侧角反转时机分布合理,反转次数少。Monte Carlo仿真校验了横程动态约束制导法对再入状态误差和过程扰动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8.
《Acta Astronautica》2014,93(1):298-310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flowfield of a scramjet with three-dimensional (3D) sidewall compression inlet, and the effect of inlet distortion on the mixing and combustion process was examined. The numerical approach solved the compressible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equations supplemented with a finite rate chemical reacting model for the combustion of hydrogen fuel and air. Turbulence closure was achieved using Menter shear-stress transport (SST) model.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simulation, the computed wall pressure wa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direct-connect combustor test. The metrics employed in the simulations included qualitative assessments related to flow structure as well as quantitative values of fuel mixing efficiency, combustion efficiency and static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take sidewalls were found to strongly affect the inlet flow structure, which became more complex in the nonuniform flowfield. The shock train system affected the combustion region located upstream of the injection and led to pairs of asymmetric separation bubbles. Nevertheless, the shock train system dissipated due to the reactions, the combustion patterns of each fuel jets in downstream region were nearly identical, and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of mixing and combustion efficiency near the downstream injectors was less than that near the upstream injectors.  相似文献   
189.
一种固冲组合发动机进气道通气减阻方案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慧俊  郭荣伟  万大为  韩东 《宇航学报》2003,24(2):185-189,216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进气道通气减阻方案,并以矩形截面通气口高度、长度为变量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得到了其对阻力系数的影响规律。还给出了最佳通气方案的阻力系数随马赫数的变化规律,并与原始模型、进气口加堵盖方案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一种具有常规气动布局的飞行器外形设计了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和吹风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90.
惠俊鹏  杨超  杨勇 《宇航学报》2010,31(12):2644-2650
高超声速气动加热会严重影响飞行器结构的颤振特性,本文开展了采用分布式压电驱动器的热颤振主动抑制方法研究。以某飞行器小展弦比翼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常温和热载荷边界条件下的结构振动和颤振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频域非定常气动力进行有理函数拟合,建立包含压电驱动器的翼面耦合结构系统状态空间形式的运动方程;对典型热载荷边界条件下的被控对象设计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分别设计出LQG及PID控制器;对比分析了系统开、闭环颤振特性。结果表明,通过主动控制律的实施,达到了热颤振主动抑制的目的,验证了这种颤振主动抑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