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76篇
航空   198篇
航天技术   76篇
综合类   19篇
航天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针对一种环保推进剂组合,建立了亚轨道飞行器设计仿真模型、质量模型和弹道模型,以燃烧室压强、余氧系数及喷管出口截面压强为分析变量,对亚轨道飞行器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表明:在给定飞行任务下,为提高亚轨道飞行器性能,燃烧室压强越高越有利;最佳余氧系数在0.99处取得;喷管面积扩张比受到箭体外径及工艺水平等限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取大.研究结果为其他同类亚轨道飞行器的系统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2.
张星  姚传奇  蒋榕培  游岳  孙海云  方涛 《推进技术》2021,42(7):1671-1680
为了获得高能合成煤油(GN-1煤油)物化性能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掌握GN-1煤油与现役火箭煤油在应用特性方面的差异,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方法,对GN-1煤油在物化性能(密度、黏度、定压比热容、导热系数、表面张力)变化规律、安全特性(闪点、自燃温度、燃点、爆炸极限、毒性)、流动传热与结焦特性以及点火延迟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火箭煤油进行了对比。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最高温度不超过200℃,最高压力不超过25MPa下GN-1煤油的密度、黏度、定压比热容、导热系数、表面张力实验数据,结合理论计算,获得了GN-1煤油在-40~350℃,0.1~60MPa内热物性变化规律,并与火箭煤油进行了对比。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GN-1煤油的闪点为40℃(低于火箭煤油闪点74℃),自燃温度为305℃(高于火箭煤油自燃温度225℃),燃点为47℃(低于火箭煤油燃点82℃),爆炸极限为0.44%~2.9%(40℃),GN-1煤油和火箭煤油急性经口毒性LD50>5000mg/kg。在入口压力10MPa,流速10m/s,内壁温480℃条件下,GN-1煤油的传热系数比火箭煤油提高14.4%。在采用GH3128高温合金管条件下,GN-1煤油出口油温220℃时试验段平均结焦速率是出口油温150℃时的4.43倍,GN-1煤油316L不锈钢管路中试验段平均结焦速率为GH3128高温合金管路中的22.3%。在970~1105K内,GN-1煤油的点火延迟时间为火箭煤油的55.6%~69.3%。  相似文献   
203.
空间太阳电池板银互连片原子氧效应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太阳电池板可作为空间飞行器的动力源,但由于原子氧在空间太阳电池板银互连片上的腐蚀作用,可能影响空间太阳电池板的有效寿命.因此,在北航流体所设计的原子氧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设备中,对空间太阳电池板的银互连片进行了抗原子氧效应地面模拟试验研究.获得了银箔和不同防护镀层材料在原子氧环境中的不同剥蚀结果,这为进行银互连片表面的原子氧防护提供了必要的应用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04.
为研究重型运载火箭液氧管道中的间歇泉现象并设计有效的抑制方法,调研分析了不同领域中间歇泉的研究现状及低温领域间歇泉的特点。揭示了低温推进剂管道中间歇泉的动态特性和产生机理,提出了重型运载火箭间歇泉抑制方法。研究表明:1)低温领域发生间歇泉的管道结构参数、热流输入方式、液体性质与其他领域相比有较大不同;2)减压沸腾是间歇泉产生的主要原因,弹状气泡不是低温管道中产生间歇泉的必要条件;3)间歇泉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压力降低和突增现象,在恶劣工况下压力波动可达兆帕量级;4)根据重型火箭的管路布局方式,可选择氦气注入或者外界热流引起循环流动的方法来抑制间歇泉。  相似文献   
205.
原子氧对航天器表面材料作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低地球轨道环境对航天器表面材料的影响和航天器表面材料的低地球轨道环境寿命评定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低地球轨道环境和地面试验环境下,有无保护涂层的聚酰亚胺所受冲蚀作用进行了成功的数值模拟,获得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数值计算结果.该项工作对太空航天器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6.
微波电离型原子氧源的降能和中性化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把微波电子回旋共振技术应用到离子源中,获得了10^15个原子/(cm^3.s)束流的基础上,采用了结构新的降能和中性化系统,把高能氧离子转变为低能氧原子;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新颖的原子氧环境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装置。由该装置获得的粒子在能量和类型方面均与低地球轨道环境相一致,从而实现了对低地球轨道环境的真实模拟。  相似文献   
207.
封文春  朱永峰 《航空学报》2019,40(2):522212-522212
基于航空连续供氧系统和呼吸过程,建立了吸入气、气管气各组分计算模型,并依据此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乘员供氧标准不同座舱高度所需氧流量。结果表明:所建模型适用于不同乘员类型的连续供氧流量计算,为连续供氧流量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大型运输机乘员多的特点,介绍了多乘员连续供氧试验方法、试验原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通气量为15和20 L/min的情况下,12 km及其以下高度各测试点的氧分压均达到100~83.8 mmHg,满足供氧防护生理要求。  相似文献   
208.
To evaluate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SCC) mechanism of low alloy ultra-high strength steel 30CrMnSiNi2 A in environment containing NaCl, SCC behavior of the steel in 3.5wt% NaCl solution is investigated by slow strain rate technique(SSRT) with various strain rates and applied potentials, surface analysis technique, and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SCC susceptibility of the steel increases rapidly with strain rate decreasing from 1 · 10 5s 1to 5 · 10 7s 1, and becomes stable when strain rate is lower than 5 · 10 7s 1. SCC propagation of the steel in the solution at open circuit potential(OCP) needs sufficient hydrogen which is supplied at a certain strain rate.Fracture surface at OCP ha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at at cathodic polarization 1000 mVSCE, which presents characteristic fractography of hydrogen induced cracking(HIC).All of these indicate that SCC behavior of the steel in the solution at OCP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HIC rather than anodic dissolution(AD).  相似文献   
209.
25t级氢氧膨胀循环发动机推力室氧腔流动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维鹏  谢恒 《火箭推进》2022,48(1):30-37
为提高25 t级氢氧膨胀循环发动机推力室氧喷嘴出口流量均匀性,采用CFD方法对氧腔内流场进行了三维稳态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造成出口流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并据此设计了4种改进结构的氧腔,对每种结构进行了细节优化。通过数值仿真得到了不同方案氧腔内的流场分布以及喷嘴出口流量分布,对比分析了均流板和液氧入口结构对出口流量均匀性的...  相似文献   
210.
介绍K8飞机在13.1km高度上使用加压供氧系统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结论,证明在升限13.1km高度上配备非加压供氧系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