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76篇
航空   198篇
航天技术   76篇
综合类   19篇
航天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文章研究了原子氧辐照下GF/PI和nano-TiO2/GF/P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结合结构分析探讨了原子氧辐照对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原子氧辐照能够破坏复合材料表面的树脂基体分子链,引起复合材料表面结构发生变化。原子氧辐照对PI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影响不大,但有使其磨损率降低的趋势,这可以归因于复合材料表面化学结构和组成的变化对对偶钢环上的转移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2.
载人航天器出舱活动期间氧气分压控制是保证航天员安全和完成出舱任务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出舱过程中引起氧气分压变化的因素分析,进行了出舱活动低压情况下的氧气分压安全限的试验验证研究,建立了出舱活动氧气分压变化趋势仿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出舱活动阶段舱压和氧气分压的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153.
分析研究了液氧泵机械密封用金属波纹管在常温条件下轴向拉伸变形与金属波纹管自由高度和密封摩擦功耗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归纳出了液氧泵机械密封用金属波纹管设计规范,采用该规范设计生产的金属波纹管已用于液氧/煤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已通过地面热试车考核.  相似文献   
154.
液氧甲烷单喷嘴燃烧性能数值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珍  田原  孙纪国 《火箭推进》2014,(1):56-59,91
为了研究液氧甲烷同轴剪切式喷注器结构参数变化对燃烧性能的影响,以单喷嘴为物理模型进行了燃烧数值仿真.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氧喷嘴出口壁厚和增加喷嘴个数均能提高喷注器燃烧效率,其中增加喷嘴个数对燃烧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5.
一种载人航天器气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支持航天员在轨驻留,载人航天器须利用气压控制系统将密封舱内的氧分压和总压控制在指标范围内。为分析气压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文章提出了一种气压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利用关键参数和主要特性描述公式对气压控制系统的主要要素进行定义,形成了密封舱、航天员、供氧组件、供氮组件、舱体漏孔等的数学模型,并定义了要素之间的接口关系。将正常模式和舱体泄漏模式下的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载人航天器相关地面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利用仿真模型分析了舱体容积和漏孔通径大小对密封舱氧分压和总压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补燃循环发动机强迫起动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强迫起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描述补燃循环发动机瞬变过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求解推进剂供应管路瞬变流控制方程的Chebyshev伪谱方法.采用新的面向对象仿真语言Modelica,建立了可扩展的发动机仿真模型库,在MWorks平台上,利用模型库搭建了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仿真模型.对发动机强迫起动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试车数据基本相符,其中稳态相对误差小于4%,动态相对误差小于10%,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分析了火药起动器工作时间、阀门打开时序等因素对发动机起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保证该发动机可靠起动,发生器点火应在氧化剂头腔充填完成后,火药起动器工作时间应持续到发生器点火.   相似文献   
157.
根据高压氧气特殊的化学性质和高压氧气供应系统使用要求,参考航天QJ2889系列37。导管连接件标准,设计了DN4,DN10和DN20的黄铜球头、焊接直通等连接件,并进行了强度校核、强度及密封性试验。系统建设后经正式应用验证,确认黄铜连接件设计满足了高压氧气系统使用要求,解决了黄铜管路与不锈钢管路互连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58.
对氮化硼纳米片(BNNS)作为填料提高聚合物的抗原子氧腐蚀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液相剥离在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制备了稳定分散的BNNS,采用基于离心技术的尺寸筛选方法,获得了具有3种不同横向尺寸的BNNS,其平均面积分别约为21.4,4.1, 1.0 μm2.采用浇注法,将PVA/BNNS分散液原位复合成复合薄膜.原子氧腐蚀实验表明:3种 BNNS均能提高PVA的抗原子氧腐蚀性能,添加约1.0 wt%的BNNS(平均面积为21.4 μm2) 可使质量损失降低87%.BNNS对原子氧的成键和壁垒效应,是其提高抗原子氧腐蚀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9.
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的无氧铜样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经化学刻蚀处理后的样片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由1.33减小到0.96,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效果明显。将测得的两个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曲线用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模拟设计中。选用已有的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并计算收集极效率。结果表明,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的效率分别由原来的80.1%、57.5%、42.1%提高到82.55%、62.6%、59.2%。该结果对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0.
钒(V)是核聚变反应堆结构材料的重要候选材料。实验表明杂质氧(O)会对V的结构和力学性能产生极大的影响。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O在V中热力学稳定性、扩散特性以及与缺陷空位的相互作用。O在V中易于占据八面体间隙位,其溶解能为-4.942 eV。O在间隙位的最佳扩散路径为八面体间隙位→四面体间隙位→八面体间隙位,扩散激活能为1.728 eV,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在文中给出了详细分析。O在V中与空位存在很强的吸引相互作用,1个O原子和2个O原子被空位捕获时的捕获能分别为-0.484 eV和-0.510 eV。当O原子的数量超过3,其捕获能变为正值0.382 eV,因此单空位最多能够结合2个O原子,这意味着"O_1-vacancy"和"O_2-vacancy"团簇在V中很容易形成。这些研究结果将对V基合金在核聚变反应堆中的最终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