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0篇
航空   185篇
航天技术   35篇
综合类   21篇
航天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41.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solar wind: The steady fast wind originating on open magnetic field lines in coronal holes, the unsteady slow wind coming probably from the temporarily open streamer belt and the transient wind in the form of large coronal mass ejections. The majority of the models is concerned with the fast wind, which is, at least during solar minimum, the normal mode of the wind and most easily modeled by multi-fluid equations involving waves. The in-situ constraints imposed on the models, mainly by the Helios (in ecliptic) and Ulysses (high-latitude) interplanetary measurements, are extensively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fluid and kinetic properties of the wind. The recent SOHO observations have brought a wealth of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wind in the inner solar corona and about the plasma conditions prevailing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and chromospheric sources of the wind plasma. These results are presented, and then some key questions and scientific issues are identifi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42.
说明使用干涉测量方法复制齿线标准的原理。分析它的实验计量结果,介绍新的检定系统。  相似文献   
143.
梁捷  陈力 《航空学报》2013,34(4):970-978
 讨论了漂浮基空间机器人在轨捕获目标卫星过程的碰撞动力学建模,以及捕获操作结束后空间机器人与卫星混合体的稳定控制问题。首先采用多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并结合空间机器人捕获目标卫星过程中的碰撞动力学特性,建立了漂浮基空间机器人在轨捕获漂浮卫星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完成捕获操作后空间机器人与目标卫星混合体关节的运动速度。然后针对卫星及空间机器人系统惯性参数均是未知的复杂情况,应用上述模型、神经网络控制理论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空间机器人与卫星混合体在捕获过程碰撞冲击影响下稳定运动的高斯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控制方案,以达到对捕获卫星的有效控制。此外,高斯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控制方案具有不需要测量和反馈载体位置、移动速度与加速度的显著优点。系统数值仿真证实了上述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4.
陈山  老大中  赵奔  杨策  鲍珂  张继忠 《推进技术》2013,34(10):1330-1338
为明确双吸叶轮两侧叶轮之间的径向轮盘凸台尺寸变化对其总体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探索不同尺寸轮盘结构叶轮的流动损失机理,基于双吸叶轮两侧非均衡进气条件,采用数值方法对五种径向轮盘尺寸双吸叶轮的三维粘性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双吸叶轮最优性能及最高流动稳定性观点出发,均要求两侧叶轮之间的径向轮盘凸台超出叶片尾缘一定范围;具体超出尺寸范围则需要通过对双吸叶轮的压比、效率性能目标进行折衷确定。径向轮盘凸台尺寸的改变明显影响双吸叶轮两侧叶轮的流量分配,进而影响扩压器内分离流动损失大小及双吸叶轮的整体性能。另外,相比于较大径向轮盘凸台,无径向轮盘凸台结构更容易造成双吸叶轮两侧叶轮流量差距悬殊。   相似文献   
145.
基于响应面插值的非线性气动弹性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飞翼、大展弦比低雷诺数气动布局容易在小迎角的条件下出现气流分离,会带来明显的非线性气动力问题,同时气动弹性带来的影响亦不可忽略。针对此类布局提出一种建立基于径向基函数插值的非线性压力系数分布模型的方法,利用径向基函数插值建立面元上压力系数对迎角导数的响应面,将压力系数积分并通过无限板样条(IPS)方法进行气动结构多次迭代插值实现非线性气弹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对于静气动弹性分析的有效性,同时能准确地反映弹性带来气动效率的降低和变形对升力及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6.
本文在二元试验燃烧室上,对四种掺混孔设计方案作了燃烧室出口径向平均温度分布的试验研究。试验时燃烧室进口不加温,温升范围280°~570℃,燃烧室出口为常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掺混孔设计方案,对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同时建立了预估燃气涡输发动机主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的半经验半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够由第一次试验得到的出口温度分布,推算出燃烧室掺混区设计修改后或工作状态改变后,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曲线的变化。模型计算结果和从二元试验燃烧室出口测得的平均径向温度分布非常吻合,为调试燃烧室出口平均径向温度分布提供了定量的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147.
采用SIMPLE算法对具有中心入射流的开式转静盘腔中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计算研究。计算了流场中 3D速度分量、温度场 ,得出了转静盘系层流流动的规律 ,分析了流场中出现旋涡的变化规律、出口截面的速度变化情况以及扩散项和对流项对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8.
复杂构型水滴收集率的拉格朗日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靖豪  易贤  王强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2):2553-2561
为了完善拉格朗日法在求解三维复杂外形液滴收集率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适性缺陷,发展了一种鲁棒且高效的三维收集率计算方法。该方法中采用基于非平面交叉判定的粒子定向查找算法,实现了多面体网格下的水滴快速定位功能。基于笛卡儿网格自适应和壁面网格投影技术,克服了复杂迎风面收集率计算的困难。对比传统求解方式,具有算法复杂度低、计算效率高的优势。同时,利用径向基函数插值技术,改进了三维壁面收集率的表征方法。通过典型算例测试,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误差均在15%以内,且在同等计算精度的条件下,计算所需的水滴轨迹数大幅减小。验证了该方法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鲁棒性,能够为飞机结冰机理研究以及防除冰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9.
为了研究不同热射流点火状态下的燃烧性能,针对采用波瓣混合器的某型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基于N-S方程建立了3维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接力喷嘴径向高度和方位角对加力燃烧室流场、燃烧特性和流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径向高度增加,热射流火焰传播距离逐渐减小,传播到稳定器下游区域从内涵逐渐向外涵移动,且稳定器壁面高温分布区域逐渐减小;随着方位角增大,热射流火焰径向穿透深度逐渐增大,且稳定器壁面高温区域逐渐减小,在方位角α=0°和α=5°时稳定器壁温最高,为1450 K左右;在加力燃烧室出口截面上,径向高度和方位角对无量纲总压影响不大,整体小于0.005。  相似文献   
150.
具有16阶的可控径向磁力轴承控制系统的RICCATI方程的求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多控制问题涉及到代数RICCATI方程的求解问题。本文给出用符号函数法求解高阶径向磁力轴承控制系统(16阶)的RICCATI代数矩阵方程的方法,分析影响解精度的因素,最后给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