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88篇
航空   803篇
航天技术   72篇
综合类   142篇
航天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钨丝作为暴露电极,其推力效率最优;且随着电极直径从d=0.3 mm减小到d=0.08 mm,DB...  相似文献   
182.
目前平板螺旋式诱导轮的扬程计算法大都没有考虑诱导轮出口涡流区的影响,计算出的扬程和实际扬程有较大的偏差,涡流区的存在一方面会减小主流过流面积,使液流出口速度增大,损失增加,另一方面涡流运动自身也会消耗能量,使得诱导轮的扬程有所降低.以径向平衡理论为基础,考虑诱导轮出口涡流区的影响,提出一种扬程的修正计算法,用该方法对两种诱导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和试验实测值比较接近,可以更准确的计算非空化工况下诱导轮的扬程.  相似文献   
183.
提出了运用充气气囊控制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分离涡的思路,并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模拟了不同形状充气气囊作用下的流场,得到了充气气囊形状对旋成体侧向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充气气囊完全可以形成期望的流动干扰,为飞行器大迎角侧向力的控制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4.
提高飞行器升力的若干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四种增升方法。数据模拟的出发方程是可压流的N-S方程,格式为Beam-Warming格式的改进型。通过上述方法分别研究了:(1)动界效应对提高升力的作用;(2)涡的有利干扰对主升力面的影响;(3)吸气的驻涡增效应;(4)升力面下表面向下喷气的增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述四种方法可有效地提高飞行器的升力,对改善飞行器的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5.
平板上挡板前后涡核位置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洞中用氢气泡法在平板上挡板前后的涡核位置进行了测量。本试验旨在确定挡板高度及其雷诺数对涡核装置的影响,结果表明,(a)对于单个挡板情况,涡核离开平板的高度和涡核与挡板的距离将随着挡板的高度增加而增加,但涡核的高度和距离与挡板高度的比例随挡板高度的增加而降低;(b)对于两个挡板情况,挡板的高度和挡板之间的距离对涡核位置的影响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86.
俯仰三角翼的流态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俯仰三角翼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俯三角翼的截面流态特点,对三角翼俯仰 运动的流动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7.
一种尾流消散动态预测的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流间隔是增大跑道容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在保持安全水平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大跑道容量,可以对尾流消散进行动态预测,并据此缩减尾流间隔。研究了一种尾涡消散动态预测算法,该算法考虑了真实大气的大气分层、湍流、侧风、迎面风、风切变以及地效影响,并用一阶后向差分对该算法进行了离散化改进;在改进算法的基础上,时进近阶段尾流的消散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复现了尾涡的下沉现象和侧风对尾涡传输的线性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88.
针栓式喷注单元膜束撞击雾化混合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凯  雷凡培  杨岸龙  杨宝娥  周立新 《航空学报》2020,41(9):123802-123802
为了全面认识针栓式喷注器喷雾场结构,基于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和分三相计算的PLIC VOF(Piecewise Linear Interface Calculation Volume of Fluid)方法对针栓式喷注单元膜束撞击雾化混合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两路推进剂分别进行界面追踪,获得了膜束撞击雾化混合过程的详细结构特征,与高速摄影试验结果定性定量对比均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以此为基础对膜束撞击的喷雾场结构、撞击变形过程、流场涡结构、雾化破碎典型特征及破碎后的雾化混合分布特征进行了识别分析,结果表明:膜束撞击形成了液束未穿透液膜和液束穿透液膜2种不同的喷雾扇结构。膜束撞击形成的喷雾扇呈"Ω"形,膜束同时发生弯曲变形和横截面变形。另外,膜束撞击同时受到正压和剪切应力作用,导致了一系列复杂涡流现象,使得相互作用增强,雾化混合均增强,这也是膜束撞击喷注构型优于膜膜撞击的本质原因。最后,还发现膜束撞击喷雾场液滴分布呈现分区结构特征,分别是液束控制主导的上雾化区、液膜控制主导的下雾化区及夹在中间的混合区,实际中应兼顾雾化特性和混合特性,选取中等动量比膜束撞击,这可为针栓式喷注器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9.
连接涡线端点形成涡段并计算其对空间任意点的影响系数是尾迹分析的基本环节,称为涡元技术。本文推出圆弧涡元与其应用程序,并引进抛物拱弧涡元,以代替传统的直涡元。提供的曲涡元程序可方便地用于尾迹分析,算例表明曲涡元在提高精度减少计算量方面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0.
差动电涡流传感器因结构简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差动式电涡流传感器在摆式加速度计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结构合理、工艺可行,能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