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57篇
航空   399篇
航天技术   79篇
综合类   16篇
航天   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在非饱和三层模型基础上,从场协同的角度,对工质在CPL蒸发器毛细芯中的流动与传热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蒸发器的几何结构参数、毛细多孔芯特征参数以及热负荷变化对工质传热传质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利用场协同原理,可以解释不同的蒸发器结构参数和热负荷对蒸发器传热效果的影响,从而为优化蒸发器结构,提高CPL效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2.
结合舷窗的热设计原则,提出舷窗区域的热控设计方案。其中,重点对通过热管技术和高导热材料技术来实现等温化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舷窗法兰框在不同传热方向上的等效导热系数。最后,对航天器舷窗区域在轨飞行的典型传热变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给出其简化的理论解。  相似文献   
553.
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了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段为2100mm长、外径2.2mm,内径1.8mm不锈钢管(材质:1Cr18Ni9Ti)。RP-3在5MPa压力下流经该实验管,采用近似等热流加热方式将其从127℃加热至427℃。通过测量0min,20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管外壁和流体温度得到管内对流换热系数hin沿流向分布、结焦对管内传热系数Kin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远离临界点的亚临界区域,hin随着RP-3温度上升逐渐增大;在近临界区管内对流换热系数迅速增加;而进入超临界区域后,hin保持在1.8×104W/(m·℃)附近;结焦对管内传热影响显著,Kin随结焦增多逐渐降低,而降幅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54.
为准确测量固体推进剂储存期间爆热值的变化,研究了高精度的爆热测试设备。针对影响爆热测试的主要因素,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中采取了降低热量损失的多种措施,并采用了悬浮式光电隔离技术;在系统软件设计中则采用了数字滤波技术,建立了新的热量散失校正数学模型,并对影响测试精度的因素进行在线实时补偿。对标准物质的热值测试表明,系统测试相对误差小于0.1%,实现了推进剂爆热的高精度测试。  相似文献   
555.
Heat transfer behaviors of some supercritical fluids:A revie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percritical fluids(e.g., hydrocarbon fuels, water, carbon dioxide, and organic working medium, etc)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working media to improve thermal efficiencies in power cycles and energy conversion, and have been used or selected as the working fluids in engineering fields such as aerospace, nuclear power, solar energy, refrigeration, geothermal energy,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so o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esting characteristic or abnormal behaviors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m...  相似文献   
556.
非线性热传导逆问题的表面热流辨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材料的热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时,其内部的热传导方程是一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对应的热传导逆问题称为非线性热传导逆问题。本文建立了非线性热传导逆问题的两种表面热流辨识方法:顺序函数法和共轭梯度法,介绍了这两种辨识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具体算法推导,并针对典型算例进行了仿真辨识,结果表明:两种辨识方法虽然在算法构造、计算效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能给出较好的辨识结果,并且算法受测量噪声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57.
李锋  艾邦成  姜贵庆 《宇航学报》2013,34(12):1644-1650
给出了一种适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的新概念——疏导式热防护,其基本理论是利用热平衡等温机制,使防热层趋于一等温体,实现热负载平衡。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原理、分析方法、实现疏导式热防护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疏导式热防护技术可有效地减少高热流区的温度和热应力,是一种有效的非烧蚀热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558.
A temperature sensitive paint (TSP) technique is developed for the request of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measurement, and a test of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measurement of a flat plate is done in CARDC 0.6m shock tunnel. By use of the TSP technique, the measurement of the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of slab has been done in the shock tunnel. The test nominal Mach numbers are 8 and 10, the unit Reynolds numbers are 2.45×10 7/m and 4.48× 10 6/m respectively, and the yaw angle is 20°. The data of heat transfer and transition position obtained by the TSP and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he thin film heat transfer sensor match well.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TSP technique has the ability to measure the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of simple model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in shock tunnel.  相似文献   
559.
卢威  钟奇  黄家荣  范含林 《宇航学报》2012,33(2):145-152
密封舱漏热是载人飞船热控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影响飞船热平衡和舱内温度的一项重要参数。建立了求解密封舱漏热的热物理模型,分析了各种参数对密封舱漏热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密封舱漏热与舱内空气温度近似呈线性关系;(2) 返回舱漏热高于轨道舱,主要原因是导热热阻的基数偏小;(3) 漏热随外热流增大而减小,返回舱漏热波动较大,调节其热控涂层的α_S和ε_h值将导致返回舱漏热和漏热波动出现相反变化,为同时减小漏热和漏热波动,推荐采用较低α_S和ε_h 值的热控涂层;(4) 返回舱漏热受舱内壁对流换热系数影响较大,特别在2W/(m^2·K)附近。
  相似文献   
560.
针对预测飞行器再入过程中气动热流引发的烧蚀热响应导致热防护罩表层材料质量损耗的问题,研究了热防护罩的几何模型和烧蚀质量估算的方法,通过建立三自由度再入轨迹动力学方程,应用修正的牛顿流体理论计算气动系数,以及Detra-Kemp-Riddell和Tauber-Sutton理论计算驻点热流密度和热辐射,利用一维非线性热传导方程模拟了碳化材料的烧蚀过程,提出了基于Newton-Raphson和TDMA的烧蚀热响应算法估计飞行器热防护罩质量损耗的方法。通过分析,实现了再入全过程热防护材料烧蚀深度连续动态变化的预测,能够有效替代热平衡积分法,估算的烧蚀质量为优化热防护罩的几何模型和再入轨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