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3篇 |
免费 | 620篇 |
国内免费 | 218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62篇 |
航天技术 | 747篇 |
综合类 | 49篇 |
航天 | 11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87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140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42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星间链路切换将严重影响卫星网络的通信性能,需要对切换链路加以保护,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为此,给出一种新颖的星间链路切换保护(ISLHP)算法,该算法可同时生成业务路径和备份路径,且具有最小的综合费用(包括备份费用和业务费用)。算法采用本地链路保护,为星间链路切换提供快速恢复,并利用星间链路切换的可预测性和备份资源的可共用性,通过降低需要保护的链路数,减少闲置的备份资源,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切换恢复时间短,网络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52.
253.
254.
基于紫外敏感器和星敏感器的卫星自主导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利用紫外敏感器和星敏感器进行自主导航的方法中地心矢量的测量精度是影响导航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地心矢量的测量又受到地球扁率的影响。在考虑地球扁率的前提下,研究了地球扁率对地心矢量测量的影响,给出了基于卫星姿态的地心矢量的补偿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补偿方法具有较高的补偿精度,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卫星自主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255.
壁虎脚的粘着机理对航天机器人脚掌的研制和开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通过单根刚毛与光滑表面黏着力模型与计算、卫星粗糙表面分布模型与接触概率与计算、刚毛阵列与卫星粗糙表面黏着力模型与计算等,分析仿壁虎刚毛阵列对卫星表面的吸附能力,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仿壁虎刚毛阵能够在太空失重环境中黏着在卫星表面,对航天舱内爬行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的... 相似文献
256.
257.
微小卫星高精度三轴稳定控制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型号微小卫星的有效载荷为三线阵CCD相机 ,因此对于姿态控制系统有相当高的要求 :对地定向三轴稳定指向精度优于 0 .3°,稳定度优于 0 .0 0 1(°) /s。针对该要求进行了控制系统设计 ,并在单轴气浮转台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现有硬件情况进行了半物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控制器原理简单、易于实现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满足总体提出的设计要求。同时证明 ,国内现有的光纤陀螺和反作用飞轮等硬件的性能指标均可满足某型号微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258.
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多颗卫星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会随着观测卫星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在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中需考虑多星故障的处理.针对故障检测比故障排除简单、且故障检测率比故障排除率高的特征,以故障检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星故障排除方法——随机搜索法.该方法采用二进制对观测卫星进行编码,通过随机初始化方式获得初始无故障星座,再通过逐步搜索未选卫星方式来得到最终的含有最多无故障卫星的星座,实现故障排除功能.仿真结果表明:大部分情形下,新方法能获得99%以上的故障排除率,既能进行单星故障排除,也能进行多星故障排除,能有效满足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关于自主完好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59.
260.
立方体卫星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文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47(6):792-797
立方体卫星是由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提出的一种纳卫星标准。立方体卫星以其成本低和标准化等优势获得了广泛关注,研究应用日益增多。本文概述了立方体卫星特点及其标准,深入总结了立方星结构热控系统、星载综合电子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电源以及通信等核心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且在分析在轨立方体卫星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立方体卫星的主要应用。最后,以“南理工一号”立方星为例阐述了高校研究立方体卫星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