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104篇
航天技术   2篇
综合类   2篇
航天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陶瓷蒸发腔稳定器用于模型加力燃烧室的火焰稳定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陶瓷材料的多孔性质,不仅对燃油有很强的吸附及参透能力,而且可以大在改善燃油的蒸发条件,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因此,与金属稳定器相比,陶瓷蒸发腔稳定器具有火焰稳定范围,再点火性能好及能减弱或消除振荡烧等特点。性能占明显优势,但强度可靠性有特进一步考验。  相似文献   
42.
孟祥泰  刘高恩 《航空动力学报》1994,9(4):391-393,443
通过燃烧室火焰筒壁一种先进冷却技术(多斜孔壁)的计算分析表明, 采用这种冷却技术的火焰筒壁温要比纯气膜冷却的火焰筒壁温约低150K, 并且指出这种冷却技术中的内对流冷却项是使壁温降低的一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3.
预混气爆震管中爆燃到爆震转捩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获得预混气爆震管中爆燃到爆管转捩(DDT)距离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单循环爆震试验,其中预混气为按化学恰当比配制的乙炔与氧气以及稀释剂氮气,变化的试验参数包括:预混气初始压力(0.02Mpa-0.1Mpa),稀释剂的浓度(0%-70%)及三种扰流片的形状,试验测得了不同工况下爆震管内火焰传播速度,并由此确定了DDT距离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预混气初始压力下降或稀释剂浓度增加时,DDT距离增大,而安装扰流器后DDT距离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44.
含钾盐的NC/TMETN基钝感双基推进剂火焰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单幅放大摄影法研究了含钾盐消焰剂的NC/TMETN(三羟甲基乙烷三硝酸酯)基钝感推进剂的火焰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的钾盐导致该类推进剂的火焰结构各不相同,含有机钾盐KD的推进剂的火焰结构保持了平台双基推进剂火焰结构的特征,而含K3AlF6的推进剂却有着安全不同的火焰结构。由此可发现K3AlF6使得推进剂平台燃烧效应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45.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5):425-437
The Lean Blowout (LBO) limit is crucial for the aircraft engines. The semi-empirical (such as Lefebvre’s LBO model and Flame Volume (FV) model), numerical and hybrid methods are widely utilized for the LBO limit quick prediction. An innovative hybrid method based on the FV concept is proposed. This method can be classified as a semi-empirical/physical based hybrid prediction method. In this hybrid method, it is assumed that the flame volume varies nearly linearly with the fuel/air ratio near the LBO. The flame volume is obtained directly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the threshold value of the visible flame boundary as 900 K. Then the final LBO limits is determined by the FV model. On the premise of keeping the good generality of prediction, the hybrid method based on the FV concept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 existing available methods on fifteen combustors shows that the hybrid method based on the FV concept achieves better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prediction uncertainti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predicted values by the hybrid method based on the FV concept are within about ±10%.  相似文献   
46.
液体燃料脉冲爆震发动机点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牧  严传俊 《推进技术》2009,30(6):709-716
目前脉冲爆震发动机的起爆主要采用爆燃向爆震转变的方式实现,而爆燃波发展缓慢,消耗了循环周期的很长一段时间。为缩短爆燃向爆震转变的时间和距离,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蒸发管点火系统,用蒸发管对两相混合物进行预蒸发,在预燃室内点火形成火焰射流进入主爆震室,实现主爆震室内两相混合物的快速短距离起爆。热态实验在内径120mm,长2500mm的爆震室上进行。与火花塞直接在主爆震室点火相比起爆时间可以从12.5ms缩短到2~3ms,起爆距离可以从1350mm缩短到775mm。预燃室长度和个数对起爆过程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长度和个数的增加都有利于爆震波的起爆。  相似文献   
47.
为了获得折叠V形钝体这一新型火焰稳定器原型的冷、热态特性,采用风洞实验与混合雷诺平均/大涡模拟结合的方法对10组不同折叠角的折叠V形钝体火焰稳定器模型进行了冷态实验与热态数值模拟研究。其中冷态实验风速10~50m/s,来流雷诺数10000~80000,热态数值模拟工况为进气温度700K、来流速度50~150m/s,来流雷诺数20000~60000,当量比0.2~1。通过实验测得了不同折叠角折叠V形钝体总压恢复系数,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获得了阻力系数、吹熄性能与燃烧效率,并获得了折叠V形钝体下游火焰时均轮廓。研究表明,折叠V形钝体总压恢复系数与阻力系数优于标准钝体,总压恢复系数随钝体折叠角减小而增大,阻力系数随折叠角减小而减小;折叠V形钝体抗吹熄能力与燃烧效率均优于标准V形钝体;折叠V形钝体的下游火焰扩散特性与标准V形钝体有显著差异。上述特性揭示了折叠V形钝体具备改善加力燃烧室性能的较大潜力,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对稳定器的空间排布做进一步研究与优化。  相似文献   
48.
流向旋涡强化混合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氢燃料的燃烧特点,设计了一种流向旋涡发生器(Stream-wiseVortexGenerators,简记作SVGs)型强混稳焰器,并与传统的V型稳焰器作比较。冷态试验与热态试验的结果都揭示,这种新型稳焰器有较高的燃烧效率和较低的总压损失,性能强于V型稳器。在SVGs稳焰器中引入了方孔射流,试验证实,其混合效果强于圆孔射流。  相似文献   
49.
Hystereses and catastrophes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a cavity-based scramjet combustor. The inflow Mach number was 3.0. Fuel Equivalence Ratio(ER) was continuously regulated with multi-steps to explore influences of historical regulation directions on combustion states. Two divided hysteresis loops with catastrophes were observed. By 1-D flow estimations,the first loop occurred with shock-free/separated scramjet mode transitions, while the second kept in the separated scramjet mode. T...  相似文献   
50.
为分析非平衡等离子体对空气/甲烷扩散火焰的助燃效果,实验以发射中心谱线430nm的激发态自由基CH*表征火焰燃烧状态,采用同轴圆柱构型激励器在高频交流模式下激发等离子体,分析了火焰CH*自发辐射图像、火焰高度、CH*径向分布和燃烧释热速率等火焰特性在不同空气流量和当量比下随放电电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在空气流量较低时,会显著增强火焰上游甲烷燃烧,从而降低CH*空间分布高度和火焰高度;空气流量增大后,有利于促进甲烷充分燃烧,增大火焰下游CH*辐射强度和分布范围。在火焰上游区域,等离子体气动效应可有效扩展甲烷径向分布,实现剪切层更宽范围燃烧,其活化效应会明显提高剪切层燃烧强度,并随电压增大作用效果逐渐增强。此外,等离子体激励会使燃烧器喷嘴出口附近火焰释热速率显著增大,该现象在空气-甲烷动量比较大时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