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185篇
  国内免费   72篇
航空   445篇
航天技术   121篇
综合类   59篇
航天   2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7):135-156
Surface roughness is a critical health parameter of a turbine blade due to its implications on blade surface heat transfer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physics-based online framework for Gas Turbine Engines (GTE), in order to assess the blade surface roughness in a high-pressure turbine without engine shutdown. The framework consolidates Gas Path Analysis (GPA) based performance monitoring models and meanline turbomachinery analysis, using a novel GPA-meanline matching process. This extracts meaningful performance deviation trends from GPA, while addressing th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measurements and modelling. To relate efficiency loss to surface roughness severity, a meanline-based system-identification process has been developed to establish the meanline representation of the turbine stage, and to incorporate the empirical surface roughness loss correlations. The roughness loss correlations have been evaluated against recent transonic test data in the literature. A modification to the compressibility correction factor has been made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outcome, which improved loss predictions compared to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The framework was tested on the three-year operational data of a cogeneration GTE, and the results verified the framework's potential for online surface roughness monitoring. The predicted surface roughness showed agreement in both trend and the magnitude-level with the measurement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832.
为将提高卫星控制系统故障诊断能力的工作重点前移到地面设计阶段,针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可诊断性评价,提出一种适用于非线性模型的可诊断性量化评价方法,对传统定性评价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扩展和延伸。鉴于线性化处理导致非线性因素引起的故障被忽略,将卫星控制系统描述成一类仿射非线性模型;并基于微分几何理论,给出可诊断性(包括可检测性和可隔离性)的定义和定性评价指标--不变最小对偶分布。通过子空间相似度判别准则,根据故障方向矢量和所得不变分布以及不同故障方向矢量之间的夹角关系,分别设计可检测性和可隔离性的量化指标,并给出具体评价流程;该指标能够明确故障被检测和隔离的难易程度,并可用于指导诊断算法的设计和传感器的优化配置。最后,以动量轮为仿真实例校验本文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依赖任何诊断算法和具体故障模式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可检测性和可隔离性的准确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833.
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学习研究意识淡漠,缺乏学科背景支持、学习氛围不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须构建一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可采取的具体策略包括:建设学习型学生工作领导队伍、培养问题研究意识、加强团队学习和培训指导等策略。  相似文献   
834.
徐敏强  宋其江  王日新 《宇航学报》2010,31(11):2618-2620
为了解决航天器的故障检测的传感器分布的设计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描述系统故障的有向图模型,针对该模型,给出了基于可观测性和可靠性的传感器分布的设计问题的描述,并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思想。根据该思想给出了传感器分布优化设计方案,该方案考虑了故障的可观测性和故障检测的可靠性问题,还有传感器安置成本的约束问题,并采用了贪婪启发式算法实现了该方案。该方案应用到某卫星一次电源系统,仿真算例的结果表明该方案满足了可观测性和可靠性的要求,通过与其它设计方案对比,该方案能够快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更适合系统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35.
覆盖X波段到Ka波段的超宽带天线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采用了口径积分-表面积分-自适应网格(AI-SI-AG)分析方法进行天线罩的电性能设计,选用先进透波材料体系,优化制造工艺,研制了一种覆盖X波段到Ka波段超宽频天线罩,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罩在宽频范围内电性能稳定,满足了总体性能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836.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故障重构观测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提出一种基于PD型学习观测器(Learning observer, LO)的系统故障重构方法。在P型LO的学习算法基础上引入测量输出估计误差的微分项,设计了一种PD型LO,估计卫星姿态角速度和姿态角的同时,快速精确重构卫星执行机构故障。给出了所提观测器的稳定性条件,并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提出一种系统化PD型LO设计方法。进一步,将所提PD型LO设计扩展用于卫星姿态敏感器故障的快速重构。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微小卫星推力器故障重构和陀螺故障重构,仿真结果校验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7.
本文以汉字演变的轨迹为依据,对汉字的字元构成进行了一些分析,讨论了古汉字与现代汉字中字元的关系以及字元的产生、字元的变异、字元的信息量度量,从而对现代汉字字元的切取、归并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基于这些看法,作者选取了近400个字元对《新华字典)(1981年版)上的近一万个汉字的字元组字频率及字元组成的结构类型作了统计,为汉字识别等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838.
本文通过对陀螺仪八位置测试数学模型和不确定度传播律的分析计算,对陀螺仪八位置测试数值进行了A类标准不确定度评估,对由于测试所用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导致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并对A类和B类评估进行了合成,得到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并进行了举例计算。  相似文献   
839.
故障树分析(FTA)是故障分析和故障诊断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结合APU的工作特性,对APU启动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立APU启动困难故障树,并对故障树的基本原因事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进而提出了排除APU故障的方法,以达到预测与预防故障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40.
王凌峰  许祥胜  赵振华  陈伟 《推进技术》2021,42(12):2808-2817
本文开展了1Cr15Ni4Mo3N不锈钢模拟真实前缘叶片的外物损伤(FOD)与高周疲劳(HCF)试验,旨在研究不锈钢叶片在承受外物损伤后的剩余疲劳强度。使用空气炮法对模拟叶片进行了FOD试验,结果表明损伤主要可分为半圆型、V型和撕裂型三类,且损伤深度随着钢珠直径、入射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基于步进法开展了FOD试样的HCF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OD试样的振幅疲劳强度下降了70%以上,且随着损伤深度、入射速度的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缺口类型之间存在差异,半圆型缺口疲劳强度较高,V型缺口稍低,撕裂型缺口最低。使用SEM观测了FOD缺口及断口微观特征,疲劳裂纹源区均位于缺口根部表面附近,说明高速冲击造成的材料丢失、剪切带与剪切韧窝等微观特征促使了疲劳裂纹的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