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1篇 |
免费 | 386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15篇 |
航天技术 | 48篇 |
综合类 | 60篇 |
航天 | 1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71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为了探究不同遮挡偏距比双S弯排气系统的红外特性,试验研究了遮挡偏距比为55%和100%的双S弯二元排气系统的壁面温度分布和红外辐射特性,并与相应的基准轴对称排气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弯喷管壁温整体要比基准轴对称喷管高约25%,第一S弯下游的上壁面附近存在局部高温区,提高S弯喷管遮挡偏距比后,温度梯度加剧,热应力集中。与基准轴对称排气系统相比,55%和100%遮挡偏距比双S弯二元排气系统均具有突出的红外抑制效果,正尾向(α=0°)红外辐射强度分别降低77.7%和79.3%。从温度和红外辐射强度综合评价,遮挡偏距比并非全遮挡最好,遮挡偏距比从55%提高到100%后,仅能有效抑制上方探测面α=5°和10°的红外辐射,而基本不会改变尾向其他探测方向的红外辐射,在工程设计时应权衡优化损失。 相似文献
22.
崔健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3,(1):53-54
在我院使用的活塞发动机飞机中,点火系统故障率居高不下,其中又以电嘴积铅带来的发动机抖动故障居多。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以及实际监控使用的具体情况,证明了REM37BY电嘴能使这一故障大大减少,并且能节约成本,缩短工时,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3.
采用复合可压流法和考虑粘性影响的一维流法设计了满足最大次流流量的引射喷管冷却结构,并采用Delphi语言开发了具有友好人机界面的设计应用软件,对引射喷管抽吸特性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Fluent商用软件进行了设计引射喷管结构的数值模拟,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
为满足发动机高空试验低流速进气条件下空气流量精确测量,减小进气导管气流附面层影响,弱化空气流量测量与被试发动机相关性。分析了单件/组合临界流文丘里喷嘴的工作特性,给出了组合临界流文丘里喷嘴(ACFVN)空气流量计算方法,依据给定试验发动机和高空舱尺寸设计了临界流文丘里喷嘴组合结构,得到了组合临界流文丘里喷嘴在高空舱应用的控制方法和测试布局。采用小尺寸喷嘴对组合喷嘴设计和应用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打开/关闭喷嘴数量和调节进气压力两种组合方式在高空舱内应用方法可行,测试布局满足测量要求,下游发动机进口截面气流紊流度优于0.3%,满足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25.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涡扇发动机排气系统球面收敛二元矢量喷管的气动和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仅针对地面状态和俯仰偏转.结果表明:俯仰偏转角在小于20°范围内,俯仰偏转对排气系统推力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的影响微弱,气动推力矢量角与俯仰偏转角几乎相等;由于气体的容积性热辐射特征,喷管俯仰偏转角的变化引起高温喷流红外辐射的方向性变化明显,喷管俯仰偏转时的热喷流在3~5μm波段红外辐射呈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排气系统在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峰值随俯仰偏转角的增加而趋于减小,其出现位置小于俯仰偏转角;在大的俯仰偏转角下,排气系统在垂直探测平面上方的红外辐射较无矢量偏转情形有所降低,但在探测面下方却有明显的增强,导致另一个峰值的出现. 相似文献
26.
波瓣喷管引射-混合器的数值研究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理论预测波瓣喷管引射一混合器引射流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在计算过程中.主流进口采用速度边界条件,二次流进口采用总压压力边界条件,混合流出口采用静压压力边界条件,两者均设置为环境大气压力,与相关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仅相差10%左右;同时通过改变混合管结构参数.得到了该参数对引射一混合特性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波瓣喷管有利于强化引射一混合的内在机理,计算结果符合物理过程本质。研究表明,本文的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引射流量比和揭示混合流场特性。 相似文献
27.
28.
29.
针对现有弹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普遍采用的固定几何不可调节喷管,基于流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其理论设计及性能评估的数学模型。结合当前中远程空空导弹提出的Ma=2~3.5宽速度范围设计需求,运用所建立设计模型对实例设计方案开展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固定几何喷管本质上是为满足低速正常接力而折中设计出的,在高速巡航时,因扩张比偏小,不仅喷管出口气流速度和冲量小,而且导致燃烧室压强降低,还额外造成进气道结尾正激波总压损失加大,不能将进气道保有的捕获高速来流动能充分发挥出来。原设计方案在Ma=3.5高速巡航时,进气道实际总压恢复性能对比方案中的最大总压恢复性能水平,相对损失幅度高达42.67%,而且冲压发动机推力与其可能达到的最大值对比,相对损失幅度也高达31.8%。因此建议采用喷管调节技术来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