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篇
航空   81篇
航天技术   26篇
综合类   2篇
航天   5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2):688-700
T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of Direct Position Determination (DP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of positioning multiple emitters directly with a single moving Rotating Linear Array (RLA). Firstly, the geometry of the RLA is formulated and analysed. According to its geometry, the intercepted noncoherent signals in multiple interception intervals are modeled. Correspondingly, the 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 (MUSIC) based noncoherent DPD approach is proposed. Secondly, the synchronous coherent pulse signals are individually considered and formulated. And the coherent DPD approach which aims for localizing this special type of signal is presented by stacking all array responses at different interception intervals. Besides, we also derive the constrained Cramér-Rao Lower Bound (CRLB) expression for both noncoherent and coherent DPD with RLA under the constraint that the altitudes of the emitters are known. At last, computer simulations are included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ocalization accuracy and resolution of DPD with single moving linear array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array rotation. In addition, coherent DPD with RLA further improves the resolution and increases the maximum emitter number that can be localized compared with the noncoherent DPD with RLA.  相似文献   
22.
介绍了在 Windows 平台上,利用 VC++6.0和 DirectX7.0等软件实现了某型反舰导弹飞行可视化仿真系统的设计,解决了如导弹飞行尾焰、导弹模型实时驱动和视点变换控制等主要问题,并对于在微机平台上以较低成本开发复杂图形仿真系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3.
使用小推力控制可以得到许多独特的非自然卫星编队构型,主从星相对位置不变和从星圆形匀速绕飞构型是两类最典型的构型,建立了这两类编队构型的编队参数(主从星距离、空间方位和绕飞速度)与一天内燃料消耗的关系。进一步考虑存在初始误差时控制律的设计,指出PD控制律能够维持小初始误差编队构型,改进的PD控制律能够维持中等初始误差编队构型,而PD控制律和直接法相结合的混合控制律能够维持大初始误差编队构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
彭耿  黄知涛  陆凤波  姜文利 《宇航学报》2008,29(6):1955-1958
建立了干扰条件下的接收信号模型,提出了干扰抑制方案。利用信号谱包络的相似性 ,给出了基于滑动窗最小二乘的干扰盲检测方法,进而根据对消的思想消除窄带干扰。仿真 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抑制DSSS卫星通信中常见的窄带干扰。  相似文献   
25.
熊海泉  李勇 《飞行力学》1995,13(1):1-7,17
静态解耦控制和常规控制之间的兼容性,与常规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以YF-16CCV飞机为例,对兼容性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讨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静态补偿和闭环修正方法,不但可以实现两种控制之间的兼容,而且还可以提高静态解耦控制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6.
本文研究具有Fuzzy约束的非光滑Fuzzy多目标规划(FVP),利用分明多目标规划建立了(FVP)的Mond-Weir型对偶模型,得到了Fuzzy有效解的弱对偶、直接对偶和逆对偶定理。  相似文献   
27.
介绍了7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欧洲科学家对CFD发展的主要贡献,并重点关注了对国际流体力学数值方法会议(ICNMFD)和国际计算力学学术会议(ISCFD)的成功举办具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ICNMFD始于1969年(新西伯利亚),由参与了美国和苏联太空竞赛的两国科学家联合创办,而ISCFD则作为ICNMFD在亚太地区的同类会议初创于1995年(东京).由Oshima教授和本人提议,得益于上述两个会议全体科学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ICNMFD和ISCFD自2000年开始,合并成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ICCFD).绝大部分本文讨论所涉及的学者通常都在受邀进行大会报告后,成为了前述三大国际会议中的一个或多个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作者对文中讨论所涉及的研究人员的圈定负有全权责任,上述人员的选择更多地基于应用而非理论计算流体力学,因此尚存在不完善之处.此外由于文中所讨论的学者大都是作者在40多年计算流体力学研究生涯中的私交好友,因此并没有将年轻一代的科学家考虑进来,但这并非由于他们的贡献不重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计算流体力学同美国的计算流体力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本文讨论所涉及的研究学者有些最早从欧洲开始涉足计算流体力学而现在则生活和工作于美国(例如Glowinski,Roe,Van Leer等人),而有些则是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例如Launder,Napolitano),他们都同美国的科学家进行过合作,因此很难清晰地对欧洲和美国的计算流体力学进行界定.对那些现已移居美国的欧洲科学家们,本文优先考虑了他们移居之前的贡献.最后但并非是最不重要的,作者通过电子邮件一一联系了文中所涉及的科学家,希望他们本人能够给出其自身贡献的评价草稿,从而帮助作者以最权威的视角在文中相应章节对其工作进行评述.本文向提供自述评价的诸位致以谢意,同时也希望其他同仁能够对本人不恰当的擅自评述给予谅解.  相似文献   
28.
随着电力电子、微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一些场合对电机调速系统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锁相调速控制在稳速精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在改进的数字锁相环基础上,提出了软件锁相环电机速度控制系统,利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实现了软件锁相环。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过渡流域三维热化学非平衡流动DSMC方法实现的过程。以四面体非结构网格为基本单元,提出一种新型的高效搜索算法,该算法不仅可以快速跟踪模拟分子在网格之间的迁移,而且可以准确判别分子与物面是否相互作用,避免了原有算法中分子表面反射的非确定论判据。设计了适合三维DSMC方法的动态局部时间步长技术,节约了计算时间。将碰撞距离的思想引人到非结构网格上来,有效地消除了网格尺度小于三分之一平均自由程的限制。利用Fortran90的动态分配内存技术编制了适用于任意外形的通用计算程序。最后对全尺寸航天飞机高超声速绕流进行了数值试验,计算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及高效性。  相似文献   
30.
本文在局域热平衡条件下,从传统现象产生的机出发,建立了气体热传导系数数值实验的物理模型。采用DSMC法,对高温混合气体热传导系数的实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考虑了真实气体的化学反应、内部自由度的激发等,对高温(2000-10000K)真实气体混合物的热传导系数的实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纯空气组元的真实热传导系数。经与热传导系数实测数据(473-1473K)和国外最新计算结果(2000~10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