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62篇
航空   311篇
航天技术   80篇
综合类   95篇
航天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对叉积自动频率控制算法(CPAFC)进行了研究,该算法常用来辅助载波抑制环来实现对大频偏信号的跟踪,而叉积自动频率控制算法在频偏估计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定的系统时延。针对这个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CPAFC辅助判决反馈环的具体实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案在保持一定同步精度的同时,极大地缩短了系统延时。  相似文献   
242.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using the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s(MREs) medium to improve the formability of T-shaped Inconel 718 tubes during the bulging process. Besid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unch size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magnetic field on the branch height and wall thick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T-shaped Inconel 718 tubes are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s formed by the punch with a length of 5 mm in the pressurization zone have better forming quali...  相似文献   
243.
航天器低压差分信号线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天器有效载荷设备之间的高速率数据信号通过低压差分信号(LVDS)线束进行传输,因此,LVDS线束的电磁兼容性(EMC)对系统产生直接影响。文章首先通过专用的电磁兼容性仿真软件对航天器实际结构中的1对低压差分信号线束的传导特性进行了分析,之后,基于该分析结论,对由12对线束构成的设备间线束捆的串扰特性、外界电场辐射下线束的抗扰特性进行了分析。频域和时域仿真结果验证了文章所述航天器低压差分信号线束布局的合理性,为将该成果进一步推广至航天器系统级线束布局及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4.
清除由测向线交叉产生的虚假目标点是无源交叉定位的关键问题,目前已经有多种解决办法,如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和频谱相关法,但它们或是有效性低,或是计算量大,或是需要较难获得的先验知识。利用多普勒频移比清除双站测向交叉定位产生的虚假目标是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只利用传感器接收到的目标频率,而无需获得目标的发射频率,也不需其它的先验知识,且计算较为简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245.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11):267-276
Three dimensional (3D) tubes, which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saving, lightweight and high strength, are widely used in many high-end industries such as aviation, aerospace, automobile and shipbuilding. However, when manufacturing a 3D tube in flexible bending process, springback is a big obstacle for improving the form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a new comprehensive strategy for springback control of 3D tubes is proposed. The strategy can be described as follows: (1) define the desired shape and manufacture shape; (2) optimize the manufacture shape using two tooling design methods (e.g. DA (displacement adjustment) method and B&T (bending and twisting)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3) make a discretization of the manufacture shape to acquire the optimized forming parameters. Additionally, experiment is implemented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strategy. Results show that forming parameters acquired by the new strategy are partially effective. The new strateg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during 3D tubes forming, the deviation caused by over-bent elements can be counteracted by the deficient-bent elements. This principle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in future.  相似文献   
246.
根据高压氧气特殊的化学性质和高压氧气供应系统使用要求,参考航天QJ2889系列37。导管连接件标准,设计了DN4,DN10和DN20的黄铜球头、焊接直通等连接件,并进行了强度校核、强度及密封性试验。系统建设后经正式应用验证,确认黄铜连接件设计满足了高压氧气系统使用要求,解决了黄铜管路与不锈钢管路互连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47.
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的无氧铜样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经化学刻蚀处理后的样片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由1.33减小到0.96,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效果明显。将测得的两个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曲线用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模拟设计中。选用已有的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并计算收集极效率。结果表明,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的效率分别由原来的80.1%、57.5%、42.1%提高到82.55%、62.6%、59.2%。该结果对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8.
根据喷嘴长度和入口边界条件,将液体火箭发动机气液同轴式喷嘴简化为4类:四分之一波长闭管、二分之一波长闭管、四分之一波长开管和二分之一波长开管。采用线性声学理论对喷嘴入口开口率的声学抑制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入口开口率声学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标准长度和最佳长度2种条件下,开口率对喷嘴抑制能力的影响差别很大。合理选择开口率和喷嘴长度能够有效提高喷嘴抑制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喷嘴长度和入口射流条件优化设计、燃烧室声学振荡抑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9.
再生主动冷却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热防护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探究冷却通道中弯管结构产生的二次流对碳氢燃料裂解与结焦特性的影响,使用S型圆管实验段进行了RP-3航空煤油超临界裂解结焦实验。重点考察了沿程壁温、产气率、气相产物分布以及S型管结焦沿程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由于S型管的结构特点,沿程壁温和结焦分布均呈现出与直管相迥异的特征。在两个弯道区域,离心力产生的二次流加剧湍流混合,强化了局部换热,导致壁温下降。结焦率在弯道结构处出现小幅度局部峰值,在出口温度为700℃时,第二个弯道处平均结焦率比中间直管段提高了101%~170%。这可能与弯道处对应的局部高温、输运作用增强和局部摩擦阻力的增大三者综合作用有关。此外,还发现S型管产气率比直管更高,在出口温度为700℃时提高了10.2%~14.9%。可能是弯管处内侧壁面附近的燃料受局部高温影响,裂解反应加剧,产气率增加。而S型管的特殊结构对裂解的反应路径无明显影响,因此气相产物分布与直管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50.
唐清君  陈厚磊  梁惊涛  蔡京辉 《航空学报》2018,39(Z1):722321-722321
随着空间机械制冷技术的迅速发展,空间脉冲管制冷机在80 K温区整机效率已经优于1 W/18 W(制冷量/输入电功)。针对中国航天未来微小卫星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开展了空间微小脉冲管制冷机的研究,并获得突破性的进展。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宇航级微型脉冲管制冷机,80 K温区制冷量与重量比已经大于1.5 W/1 kg,制冷效率达到1 W/22.5 W(制冷量/输入电功),在轨设计寿命超过30 000 h,可以与中波红外320×256以下面阵探测器直接耦合。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微型脉冲管制冷机的研发过程,并给出了最新的研发结果。该制冷机除了可以实现给中波红外探测器制冷以外,还可以作为辅助热控手段,对220 K以下温区的载荷热控、载荷在轨气体多余污染物吸附等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