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9篇 |
免费 | 198篇 |
国内免费 | 9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02篇 |
航天技术 | 61篇 |
综合类 | 94篇 |
航天 | 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稀疏保持投影(Spars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SPP)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图的降维方法,近年来被成功应用于人脸识别。SPP基于数据的稀疏重建关系建图,从而包含自然的判别信息。然而,经SPP变换后,新的特征是所有原始特征的线性组合,因此很难解释其降维结果。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降维方法——双重稀疏保持投影(Dual-spars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DSPP),通过进一步对SPP的投影方向施加稀疏约束,希望获得投影方向的稀疏解。具体地,该方法把SPP中投影函数的计算转化为一个回归类优化问题,然后借助L1正则化回归技术获得稀疏投影向量。在人脸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2.
逆向喷流激波针可有效降低设计工况的阻力和驻点热流, 然而其在有攻角的非设计工况下面临减阻防热性能严重恶化的挑战。为此, 对多喷流激波针减阻防热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探索了“激波针-逆向喷流-侧向喷流”复合构型的减阻防热效果, 分析了该方案在非设计工况下的减阻防热机制, 对比了侧向喷口数量和分布间距对减阻防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有攻角条件下, 激波针迎风侧斜激波会与钝头体前的再附激波发生干扰, 导致热流和压力峰值远高于钝头体驻点值。通过在激波针迎风侧施加侧向喷流, 可推离侧向激波, 降低斜激波与再附激波的干扰强度, 达到显著的减阻防热效果, 实现壁面热流峰值降低53.8%、阻力系数降低36%。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喷流质量流量一定的情况下, 增加侧向喷口数量与扩大喷口分布间距均会降低阻力, 但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热流峰值。具体而言, 当喷口数量从1增加到4, 阻力系数可降低6.5%, 但热流峰值增加了10.8%;当喷口间距从4 mm增加到8 mm, 阻力系数可降低13.2%, 但壁面热流峰值增大了4.9%。 相似文献
63.
64.
65.
考虑铰链间隙和杆件尺寸误差的不确定性并通过概率统计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变量降维算法(UDRM)和等效杆长模型的可展结构精度分析方法。利用UDRM将可展结构的精度性能函数解耦为多个杆件尺寸误差的独立作用形式,建立精度分析模型。引入等效杆长模型,等效杆件替代原杆件进行精度计算。将铰链间隙与原始杆件尺寸误差合并到等效杆件的尺寸误差中,同时证明了等效杆长尺寸误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以某卫星可展开天线为算例,结合高斯求积公式求解展开状态下精度指标的分布期望和方差。通过与蒙特卡罗模拟(MCS)和一次二阶矩(FOSM)法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精度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66.
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数据维数越来越高,对数据降维处理越发显得重要。经典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数据降维方法。但它在处理非线性、存在噪声和异常点的数据时存在效果较差的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一种鲁棒概率核主成分分析模型。该模型将核方法与基于高斯隐变量模型的极大似然框架相结合,用多元 t分布作为先验分布,以同时解决主成分分析在这 3个方面的弊端。提出混合鲁棒概率核主成分分析模型,使其可直接用于对混合的非线性数据进行降维和聚类分析。在不同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的混合概率核主成分分析模型相比,文中模型在数据聚类方面有更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7.
为有效解决未来长期载人地外生存面临的物资供给等关键问题,获得更高的氧回收率、能量转化效率和更低的应用成本,亟须发展更高效的地外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文章总结了地外二氧化碳利用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近期的研究进展,发现不同技术之间差异大,在航天应用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外环境限制因素,以选用更合适的技术。空间站上已搭载的Sabatier装置和火星车上的MOXIE装置初步实现了地外二氧化碳还原。以“地外人工光合成”为代表的常温二氧化碳转化技术可为地外环控生保提供新路线。其不仅能够实现地外氧气供给,还可获得甲酸、乙烯和甲烷等有机分子作为燃料或生物转化原料。随着相关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有望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和高附加值有机物、甚至碳糖食物的生产。地外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的发展,将实现地外密闭环境下的废弃资源利用与物质循环,降低载人空间站、载人深空飞船的物资供应需求,也将为原位资源利用火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供创新思路,以支撑未来可承受、可持续的地外生存任务。 相似文献
68.
提出了一种新的时变系统健康监控的损伤分类方法。将函数级数时变自回归平滑时序模型应用于时变系统的振动信号,以估计TAR/TMA参数和革新方差。这些参数是时间的函数,将它们在以特定的基函数构成的某种函数子空间上展开得到相应的投影系数组。所估计得到的TAR/TMA参数和革新方差可进一步用来计算潜在成分(LCs),将LCs用于健康评估比原来的参数更具信息。并将LCs联合并归化为数值得到特征集,输入概率神经网络(PNN)进行损伤分类。为了评价该方法,对一个时变系统进行了仿真,以各种不同的质量和刚度减少来模拟不同的损伤类别。算例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时变系统的背景下对损伤进行归类。 相似文献
69.
论述纵向耦合振动(POGO)蓄压器的变频降幅特性,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蓄压器容积及连接管路的液阻,根据输送管路的特定频率,选择适当的蓄压器容积,使其固有频率与特定管路的压力脉动频率相一致,可以获得预期的变频降幅效果。给出了蓄压器的变频降幅试验研究结果,可为POGO蓄压器的设计,研制,使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非牛顿流体在正弦波壁管内的减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来有效降低流动阻力在水处理和石油开采等行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验研究了聚丙烯酰胺聚合物(PAM)溶液在正弦波壁管内的减阻特性。研究发现,PAM溶液在层流区域具有明显的减阻作用,在湍流区域却不是很明显;同时在波壁管内存在一个PAM的最佳减阻浓度。另外,通过f-Re曲线发现PAM溶液的过渡域转捩点比牛顿流体明显提前,流动可视化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应用Fluent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数值结果与实验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