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52篇
航空   535篇
航天技术   156篇
综合类   42篇
航天   1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潘勃  陈高平 《飞机设计》2008,28(1):47-53
将恒定差频和恒定周期两种体制用于一个调频式高度表测高是一次新的尝试。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C8051F330单片机与RS422总线的某型无人机双模式高度表的测高系统。在测高系统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延迟时间可随高度数据而改变的测高系统。从测量方法和测试结果上分析,测量数据结果准确且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2.
为了防止多址干扰造成接收机出现误捕和假锁,改善直接序列扩频测控系统抗多址干扰性能,在Gold码特性和扩频接收机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最大似然原理,对采用扩频体制测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为契合工程应用,采用仿真遍历结合理论分析的方式,对Gold码的互相关抑制能力理论值进行了工程修正。在分析捕获阶段的抗干扰捕获门限后,还分析了载噪比估计结果在正常锁定和假锁两种状态下的差异,给出了接收机对假锁状态的判决方法和门限。根据分析和仿真的结果,给出了系统设计约束条件和优化的接收机设计流程,作为测控系统和接收机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43.
在介绍在轨用户星中继终端的分类、功能和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用户星中继终端多约束条件进行了梳理分析。为缓解常态化应急测控带来的资源紧张矛盾,提出了用户星中继终端在轨应用策略,即Ka/S模式下影随测控,小S模式下定时捕获。针对Ka+小S模式下实现影随测控的可行性问题,利用STK(Satellite Tool Kit,卫星开发工具包)软件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为实现影随测控,满足测控快速响应需要,要求星载S频段中继测控天线对中继卫星的覆盖范围,应大于星载中继数传天线对中继卫星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44.
基于TC35i和C8051F020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混合信号系统级单片机C8051F020控制GSM网络引擎TC35i实现远程数据采集的方案。在描述了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原理、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无线通讯模块及硬件和软件设计部分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5.
基于TC35i和C8051F020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混合信号系统级单片机C8051F020控制GSM网络引擎TC35i实现远程数据采集的方案.在描述了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原理、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对无线通讯模块及硬件和软件设计部分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6.
一种新型综合性靶场安全系统及其检验测试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战略导弹发射场和航天发射场靶场安全系统的作用、特点、主要技术要求,接着介绍按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要求,由空军研究所开发的基于GPS弹道测量技术,外测、遥测、遥控综合为一体的机动型靶场安全系统——BMRST的构成及其经多种检验测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7.
北京航天指控中心卫星任务数字仿真软件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给出了北京航天指控中心仿真软件的设计模型,阐述了仿真软件仿真的内容,并详细介绍了仿真软件的总体结构和关键进程的设计方法,最后显示了仿真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该软件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48.
为了提高C/SiC复合材料耐高温性能,采用泥浆浸渍裂解与真空化学气相沉积(CVD)在材料表面制备了SiC/CVD SiC复合涂层,通过XRD、SEM分析了涂层组成与结构;研究了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700~1 500℃)和抗热震性能。结果表明,泥浆浸渍法制备的SiC涂层具有一定的封孔效果,可使材料开孔率下降,但高温抗氧化效果并不佳,1 200℃氧化10 min后材料弯曲强度保留率下降明显仅有86%。CVD SiC涂层结构致密,与SiC封孔涂层结合较好,在700~1 500℃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氧化后涂层完好,表面O元素逐渐增加,材料失重率缓慢增加但不大于0.5%,且材料性能并未下降。涂层材料在1 200℃-10 min短时热震5次后材料弯曲强度保留率仍有95%以上,且未出现开裂、剥落等热震损伤。在1 200℃-30 min长时热震10次后,涂层材料基本被完全氧化,材料失去保护作用,弯曲强度下降至90%左右。  相似文献   
49.
In this research, it is presented the daytime amplitude scintillations recorded at VHF frequency (244 MHz) at an Indian low-latitude station, Waltair (17.7°N, 83.3°E) during seven continuous years (1997–2003). Contrary to the nighttime scintillation seasonal trends, the occurrence of daytime scintillations maximizes during summer followed by winter and the equinox seasons. The fade depths, scintillation indices and the patch durations of daytime scintillations are meager when compared with their nighttime counterparts. A co-located digital high frequency (HF) ionosonde radar confirms the presence of sporadic (Es) layers when daytime scintillations are observed. The presence of daytime scintillations is evident when the 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Es-layer (foEs) is ≥4 MHz and Es-lay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ly diffuse range spread Es echoes as can be seen on ionograms. It is surmised that the gradient drift instability (GDI) seems to b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se daytime scintillations. It is quite likely that the spread Es-F-layer coupling is done through polarization electric fields (Ep) that develop inside the destabilized patches of sporadic E layers, which are mapped up to the F region along the field lines as to initiate the daytime scintillations through the GDI mechanism. Further, the presence of additional stratification of ionosphere F-layer, popularly known as the F3-layer, is observed on ionograms once the Es-layers and daytime scintillations are ceased.  相似文献   
50.
为了保障固体火箭发动机C/C喷管的可靠性,建立了一套正确反映发动机喷管烧蚀过程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以实现对喷管烧蚀率的高精度预估。依据热化学烧蚀理论以及喷管内燃气与喷管结构体界面的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关系,建立并验证了考虑壁面退移的C/C喷管流固耦合方法,实现了燃气流动、异相化学反应、结构体传热三者间的耦合。通过实验发动机喷管的烧蚀计算,论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不同金属铝含量对烧蚀率的影响,计算所得的烧蚀率与实验值最大相对误差为4.3%,与不考虑壁面退移的耦合算法计算结果对比,计算精度最高可提升46%。计算结果表明:C/C喷管在喉部附近烧蚀最为严重;推进剂中Al含量的增加导致燃气中氧化组分浓度降低,进而减少了烧蚀速率,这些结论与C/C喷管烧蚀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