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4篇 |
免费 | 163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709篇 |
航天技术 | 10篇 |
综合类 | 57篇 |
航天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超声速进气道边界层吸除方案设计及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工程设计方法,结合数值模拟,设计了一种带有边界层吸除型式的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对进气道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且进行了风洞实验.研究发现,对进气道中心锥边界层进行合理流量的吸除可以明显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增强了进气道的稳定工作的能力.从试验数据可知,在Ma=4.0时,进气道临界总压恢复系数达到了0.43,与不吸除比较,比常规同类进气道的临界总压恢复系数(σ=0.33)提高了约30%.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的对比可知,二者能够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32.
为给一类APU进气系统设计提供参考,利用CFD方法,对带多孔板的双压气机构型的APU进气系统气动性能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多孔板开孔率为0.479的基准模型按照定配比和定总流量工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PU进气系统总压损失包括多孔板附近的节流、掺混损失,喉道段流股碰撞损失,流道转弯到出口段的转弯、附面层损失;总压分布在径向上主要受流道曲率影响,周向上主要受多孔板元孔区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开孔率下该APU进气系统气动性能.研究发现:开孔率增大,总压恢复系数随之增加;小开孔率时系统总压损失和负载端畸变主要受多孔板影响,大开孔率时流道曲率影响成主要因素.建议开孔率在0.4 ~0.6选取. 相似文献
733.
734.
An opti mization process is used to redesign blades of a high-pressure compressor.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ethod is coupled to Navier-Stokes solvers and is applied to three different redesigns.A newrotor blade of a transonic compressor is designed by modifying thick, stacking line andinlet angle using a 3Dapproach, with a significant efficiencyi mprovement at the design point.The off-design behavior of this new compressor is also checked afterwards, which shows that the whole performance of the inlet stage is improved over a wide range of mass flow.The losses are reduced, proving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opti mum.The whol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pti mization method can find i mproved design and can be integrated in a design procedure. 相似文献
735.
本文通过特征线法设计了基于多道激波+等熵压缩波的基准流场,在此基础上通过流线追踪法设计了双模块内转式进气道。通过数值仿真和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内转式进气道的内外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转进气道最大半径对应的角区位置存在大量的边界层堆积,受第二道激波/边界层干扰,在激波根部卷起锥形旋涡;在内转式进气道内部,唇罩激波和管道边界层干扰显著,管道内存在自唇罩指向压缩面的强周向压力梯度,从而诱导管道内边界层均往一处汇聚,卷起大尺度流向涡。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在来流马赫数5.74,攻角0度状态下,进气道气动性能优良,出口总压恢复系数系数达到0.58,最大抗反压为112倍。 相似文献
736.
随着飞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工程中对飞行器包络约束和减阻减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当前工程应用中的迫切需求,以一有隔道进气道为研究背景,对无隔道进气道于超声速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初步探索。主要开展了传统和新型两型无隔道进气道的设计研究工作,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到其气动性能和阻力性能的收益变化(传统无隔道进气道在Ma2.2~Ma3.5下总压恢复系数下降5%~7%,额定及超额定状态下减阻约13%~21%;新型无隔道进气道在Ma2.2~Ma3.0总压恢复系数下降2.8%~6.5%,Ma3.5下提升2%,Ma2.2~Ma3.5飞行器减阻约2%~10%),并对其工作机理及流场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此给出了工程应用的合理化建议:(1)传统无隔道进气道应选取低马赫数作为设计点,避免其处于亚额定状态工作,以保证获取较好的阻力性能。(2)新型无隔道进气道适用于Ma3量级的超声速领域,具有良好的气动与阻力性能。 相似文献
737.
738.
为进一步提高侧压式进气道性能,提出了变侧压角与变后掠角+变侧压角两种新型曲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设计方案,利用数值仿真手段对其M6、M4下的流场结构及总体性能开展了研究,并与常规平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曲面压缩的侧压式进气道性能要明显优于常规平面压缩的进气道;采用变后掠角+变侧压角设计的曲面侧压式进气道具有前掠与后掠两种进气道的优点,能显著提高进气道高低马赫数下的性能。计算发现,马赫6设计点下,变后掠角+变侧压角的曲面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较常规进气道提高4.1%,总压恢复提高5.3%,二者之和为9.4%;马赫4来流条件下,流量系数提高6.3%,总压恢复提高5.4%,二者之和为11.7%。 相似文献
739.
唇口对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影响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N-S方程和RNGk-ε紊流模型计算了RBCC用侧压式高超音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三维内流场,重点分析了唇口位置对来流Ma=6流场的影响,并分析了有关的现象。结果表明:唇口位置前移使得出口截面上气流的均匀程度、对气流的压缩程度、唇口激波的强度、进气道的流量捕获率和总压恢复系数等都比唇口位置的情况更大,而在喉部时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740.
在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试验研究中,带有畸变发生器的地面模拟试验在发动机稳定性评定中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中通常采用多孔探针/探针梳/探针耙/PIV等测试方法对AIP及其他截面的流场参数进行测试。为了准确描述进气总压畸变的稳/动态特性,需要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国内外关于进气总压畸变地面模拟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了试验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不同畸变指标、稳定性评定参数的特点,总结了滤波截止频率选取的方法及原则、相似原理在缩比模型试验中的应用以及总压畸变图谱的类型,对比分析了功率谱密度函数、相关性分析、幅值概率密度函数、小波分析、神经网络、POD分析及DMD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特点。最后对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地面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