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3篇 |
免费 | 321篇 |
国内免费 | 8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005篇 |
航天技术 | 25篇 |
综合类 | 99篇 |
航天 | 8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本文从地(舰)空导弹的弹道要求出发,分析了地空弹道对冲压发动机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冲压发动机大攻角飞行的必要性.并讨论了燃油调节规律及方案选取,及选用具有总压孔的喷油杆雾化装置的优缺点.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22.
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亚燃模块进气道非设计点工作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适用于轴对称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的亚燃模块进气道非设计点工作特性进行了风洞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获得了该进气道的非设计点性能,并分析了其流态特征和再起动特性。实验数据显示,该进气道的马赫数4临界状态性能为:总压恢复系数0.425,出口截面平均马赫数0.519,可承受反压为自由流静压的56.52倍,而马赫数5的相应临界性能参数则分别为0.240,0.486和125.94。非设计状态下,该进气道的流量系数下降显著,马赫数5时的流量系数为0.813,马赫数4时则进一步下降至0.593,为此对高超声速进气道非设点综合性能的改善迫在眉睫。另外,该进气道在马赫数4时具有再起动能力。 相似文献
923.
924.
针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需在宽马赫数Ma为4.5~6.0的范围内工作的要求,探索了一种在多点集中力作用下进气道曲面压缩面弹性可调的变几何方案.通过数值计算,首先对集中力数目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发现3个集中力对型面变形更为有效;然后对在3个集中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进气道进行了流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变形型面的静压分布与理想型面的静压分布基本吻合;对其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a为6.0设计的进气道,变形后在Ma为4.5,5.0流量系数分别达到0.98和1.00,且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与未变形的进气道相比基本保持不变.由此说明,多点集中力下弹性可调的变几何方案是可行的,并有助于提高非设计点下进气道的性能. 相似文献
925.
为了改善飞翼布局背负式S弯进气道低动能来流状态下的流动性能,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对原型及改进型背负式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进气道流量特性及内部脉动压力特性。结果表明:低动能来流时背负式进气道上部唇口附近存在很大的气流转折角,导致唇口产生分离涡;原型进气道唇口分离涡强度高,高能量分离涡在进气道顶部破裂产生了大范围旋涡结构,进一步加剧了流动分离,从而引发进气道内产生强烈的压力脉动,声压级最大幅值高达145 dB;改进型进气道唇口分离涡得到了有效控制,强度大幅下降,进气道内部压力脉动幅值也显著降低,声压级降幅达8 dB;改进型进气道分离的抑制使进气道有效流通截面积增大,质量流量增加。同时,流场出口品质提升,进气道出口综合畸变指数降低了9.5%。 相似文献
926.
927.
为了拓展s形进气道中心线的选择范围,根据S形进气道的几何边界条件,提出一种基于多项式形式的中心线造型方法。依据不同的中心线拐点位置,采用该方法构造九条有代表性的中心线方程,并建立相应的s形进气道的几何造型。通过对不同几何造型进气道的三维N—s方程数值计算,得到s形进气道的总压恢复和DC10等性能指标,并通过分析发现S形进气道中心线拐点位置对这些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心线拐点位置向后移动,总压恢复系数得到提高,但出口不均匀程度变坏。 相似文献
928.
929.
针对一种多通道三动力涡轮基组合动力开展了整机低速风洞试验,着重从总体性能、流量分配、压力分布等方面,对三维内转组合进气道与涡轮发动机的耦合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低速状态下,三维内转进气道将给涡轮发动机带来最大10%的总压损失,组合动力推力最大损失24%、耗油率增加26%;内转进气道涡轮通道呈现出口总压分布不均、沿程静压先减小再增大的现象,随着涡轮发动机转速增大,通道出口高总压区逐渐向一侧移动;为减小低速状态三维内转进气道涡轮通道的流道损失,建议引入辅助进气门等引流装置、动态调整冲压通道流道面积,以匹配涡轮发动机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