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0篇 |
免费 | 349篇 |
国内免费 | 10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54篇 |
航天技术 | 24篇 |
综合类 | 97篇 |
航天 | 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在进气道内预先设置轻质堵块迫使进气道不起动,堵块被气流吹出后流道恢复畅通,为激波风洞提供了一种检测进气道自起动能力的方法。为了深入认识预设堵块方法的检测过程,将堵块简化为一个自由度的刚体运动,采用k-ωSST湍流模型,结合铺层动网格技术,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了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在Ma_∞=5.9条件下,采用改变堵块质量的方式,获得了三种典型的检测过程。通过分析堵块在气动力作用下的运动与进气道非定常波系演化相互耦合的过程,揭示了堵塞作用产生和消除的流动机理。结果表明,堵塞时间没有显著地改变进气道的自起动能力,预设堵块方法成功检测到进气道在Ma_∞=4.9自起动。此外,建立了预估堵块运动的匀加速模型,预估的堵塞时间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符合。在Ma_∞=5.9条件下,堵块的临界质量约为3.8g。考虑到激波风洞实验时间短暂,应选择合适的堵块。 相似文献
23.
Y形进气道流场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形进气道在两侧进气布局的单发轻型战斗机和教练机上应用较为普遍。由于流动的复杂.不易对其内部的流动进行实测.为此本文基于Favre平均的N-S方程和B/L代数湍流模型.采用了Jameson格式和矩阵人工粘性耗散,对某型亚声速飞机的Y形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解决网格块之间插值问题的处理方法.研究了进气道两侧管道气流的掺混作用及二次涡.得出了进气道内外流场的马赫数、压力和速度分布,以及进气道的性能随反压和攻角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可为进气道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4.
25.
高超声速飞行在广义上可泛指在大气层中马赫数大于5的飞行。在这个意义上,飞船、航天飞机(包括美国的X-37B)、导弹的再入段,都有一段是高超声速飞行,包括它们的上升段,也有一段是高超声速飞行,但它们都没有进行高超声速巡航,遇到的问题相对简单。在本文中我们着重讨论用吸气式发动机在大气层中进行高超声速巡航的飞行器,以及用火箭助推到高空然后滑翔 相似文献
26.
27.
内乘波式进气道内收缩基本流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收缩基本流场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内乘波式进气道最终性能.编制二维轴对称特征线法程序,实现了来流马赫数6条件下的内收缩锥基本流场计算.提出以两道曲激波将内收缩锥流场划分为三个区域,反射激波与基本流场的交点所在平面流量平均参数作为内收缩锥基本流场的性能评价参数.分析发现,内收缩锥基本流场流动特征与平面二维流动和外锥流动存在显著不同,该类流场流动损失与二维平面流动相当,但压缩能力强.内锥角、中心体半径比两个几何参数对流场性能的影响具有相似规律,给出了相应表达式,从而为内乘波式进气道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8.
29.
30.
基于边界层转捩的高超声速进气道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边界层非强迫转捩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开展了边界层转捩对轴对称混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特性的研究。研究表明:随着进气道中心锥锥尖钝化半径增大,边界层转捩先推迟。当锥尖钝度大到一定程度时,边界层转捩位置前移。随着钝化半径进一步增大,边界层转捩再次推迟,转捩位置逐渐后移。来流湍流度越大,边界层越不稳定,边界层转捩越易发生。与湍流边界层相比,考虑边界层转捩时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及流量系数较高、热载荷及阻力系数较小,Ma=6.5时喉道处总压恢复系数最高上升17.3%,进气道阻力最大下降17.4%。边界层转捩对壁面热流密度分布影响较大,但对壁面压力分布影响较小。钝化影响进气道的自起动性能,随着钝化半径增大,自起动马赫数升高,而边界层转捩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