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59篇
航空   1158篇
航天技术   254篇
综合类   186篇
航天   2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81.
提出一种全新的飞行状态控制的实现途径———无舵飞行姿态控制,使飞机具有更优的飞控品质,并有利于气动外形和结构的优化。本文介绍了无舵飞行控制原理、飞控驱动装置控制功率需求的计算及确定方法等。  相似文献   
282.
心电信号的数据采集是体表标测系统中关键技术之一。文中提出了128通道高性能体表标测系统中心电信号数据采集的VxD算法,在Wind9x系统下利用VxD技术、锁定内存和临界资源互斥访问算法相结合,实现了心电数据高速实时采集。该软件充分利用了硬件的等待时间,具有实时性高,运行速度快占内存少的特点。该软件在VtoolsD开发平台上用VisualC++开发。  相似文献   
283.
表面裂纹理论的回顾与评述(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表面断裂力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及所取得的一些成果,重点介绍了应力强度因子求法和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同时对应用于圆柱体上的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求法及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等方面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84.
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分析了介质材料对频率选择表面传输特性的影响规律,讨论了蒙皮的厚度、介电常数,芯层厚度、介电常数四个因素对FSS的通带位置、宽度、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蒙皮和芯层厚度增厚会使通带位置向低频移动,厚度减小通带位置向高频移动;蒙皮和芯层介电增大会使通带位置向低频移动,介电减小通带位置向高频移动。并测试了同样结构的FSS平板传输特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285.
针对目标偏振二向反射特性研究中模型参数难以准确确定的问题,分析了粗糙表面偏振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影响参数,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计算,研究了各参数对粗糙表面散射特性的作用机理。总结分析了现有参数反演方法,针对现有方法存在的理论缺陷,在P-G(Preist-Germe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相对偏振分量-角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参数反演的方法,设计了参数反演算法,进行了标准反射板和绿漆表面的偏振二向反射特性测试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了参数反演和模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参数反演方法可准确反演所有模型参数。利用反演参数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度,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86.
采用国产含氟乳液为基料,研究了辅料的种类和用量,涂料的组成及工艺参数对涂膜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能获得良好涂膜的NH-93型氟涂料的配方和成膜条件。  相似文献   
287.
阐述了对我国首列200km/h动力分散型电动旅客列车组(先锋号列车)车体表面压力分布测试情况,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用流场计算软件CFX对先锋号列车周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该研究结果可为空调装置及电器设备冷却风道进排风口位置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8.
Radar Imaging of Mercu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arth-based radar has been one of the few,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new information about Mercury during the three decades since the Mariner 10 encounters. The emphasis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has been on full-disk, dual-polarization imaging of the planet, an effort that has been facilit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radar techniques and by improvements in radar systems.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 of the imaging work has been the discovery and mapping of radar-bright features at the poles. The radar scattering properties of these features, and their confinement to permanently shaded crater floors, is consistent with volume backscatter from a low-loss volatile such as clean water ice. Questions remain, however, regarding the source and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putative ice, which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independent confirmation by other observational methods. Radar images of the non-polar regions have also revealed a plethora of bright features, most of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fresh craters and their ejecta. Several very large impact features, with rays and other bright ejecta spreading over distances of 1,000 km or more, have been traced to source craters with diameters of 80–125 km. Among these large rayed features are some whose relative faintness suggests that they are being observed in an intermediate stage of degradation. Less extended ray/ejecta features have been found for some of the freshest medium-size craters such as Kuiper and Degas. Much more common are smaller (<40 km diameter) fresh craters showing bright rim-rings but little or no ray structure. These smaller radar-bright craters are particularly common over the H-7 quadrangle. Diffuse areas of enhanced depolarized brightnes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mooth plains, including the circum-Caloris planitiae and Tolstoj Basin. This is an interesting finding, as it is the reverse of the albedo contrast seen between the radar-dark maria and the radar-bright cratered highlands on the Moon.  相似文献   
289.
矩形截面弯管内气固两相流及对管壁磨损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便于描述矩形截面弯管流动的曲线坐标系中,计算了气固两相流,颗粒对管壁的磨损位置与磨损量。分析了弯管曲率、弯管安放方式、颗粒大小对磨损状况的影响。本文计算与实验数据比较,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290.
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会触发和维持空间高功率射频器件的共振雪崩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微放电效应。微放电效应是限制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微放电作用的机理出发,首先介绍了两种微放电类型(单表面与双表面)的基本物理机理;然后总结了当前主流的微放电抑制方法并给出各自应用于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时的限制。针对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抑制的特殊问题,综述了国内近5年来在表面处理法抑制微放电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预测了微放电抑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