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9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417篇
航空   2102篇
航天技术   172篇
综合类   221篇
航天   21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曲面结构不断变化的工件倾角使得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分层、毛刺等缺陷。为研究工件倾角对CFRP曲面结构可加工性的影响规律,采用金刚石涂层铣刀对不同倾角下CFRP叠层平板结构进行顺铣加工试验,对不同坐标系下的铣削力和加工侧面、表面缺陷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工件倾角的增大,水平方向上每齿所切材料平均厚度与截面积均减小,等效轴向切深逐渐增大,但是每齿去除材料体积保持不变。机床坐标系下的铣削力几乎不随工件倾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在工件坐标系下,铣削力沿工件厚度方向逐渐增大,沿工件长度方向逐渐减小。同时随着工件倾角的增大,侧面表层分层缺陷不断加重,纤维束发生弯曲,裂纹沿纤维方向逐渐扩展至表层内部,加工表面遭受破坏铺层数量也同样增加。  相似文献   
962.
以某型带缘板阻尼块涡轮叶片为对象,采用二维整体-局部统一滑动模型,编制涡轮叶片振动响应分析程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计算不同参数时带缘板阻尼块叶片的振动响应,分析了正压力、外激励对减振效果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同一外激励下,存在一最佳正压力可以使系统减振效果比较好;正压力不变时,外激励幅值大小的变化对叶片减振效果有较大影响;另外阻尼块对叶片起到调频作用。  相似文献   
963.
有翼再入飞行器气动力的工程计算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计算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根据有翼再入飞行器的气动布局特点,改进和发展了一套适于其气动布局的部件划分策略和压强计算选取准则。以此对航天飞机轨道器和类X-34飞行器的纵向气动力特性进行工程计算,并与其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中的工程计算方法在马赫数3以上的超/高超声速范围内可准确预测有翼再入飞行器的升阻特性,其中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误差小于10%;并可准确预测俯仰力矩特性随迎角改变的变化规律。与现有方法相比,文中的部件划分策略和压强计算选取准则在升阻特性精度相当情况下,可明显提高俯仰力矩的预测精度,并反映飞行器表面的压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64.
针对利用机器人进行打磨、抛光、去毛刺等场合时末端执行器对曲面工件轮廓跟踪时难以得到恒定接触力的问题,对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和工件轮廓接触时的接触力进行研究,建立了实际跟踪过程中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接触力和已知传感器坐标系的映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迭代学习算法的机器人力/位混合曲面恒力跟踪控制方法。该方法由两部分组成:基于机器人和环境接触时的阻抗模型设计了迭代学习控制律,在PD反馈控制的基础上通过迭代项克服机器人的未知参数和不确定性,并构建Lyapunov能量函数证明所提控制律的收敛性;将迭代学习控制律和力/位混合曲面恒力跟踪控制方法结合起来设计了用于曲面工件轮廓跟踪的控制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经过15次迭代,接触力的波动范围逐渐变小并稳定在±3 N之内,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5.
The precise modeling and knowledge of non-gravitational forces acting on satellites is of big interest to many scientific tasks and missions. Since 2002, the twin GRACE satellites have measured these forces in a low Earth orbit with highly precise accelerometers, for about 15?years. Besides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GRACE mission, these measurement data allow the evaluation of modeling approach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orce models. Unfortunately, before any scientific usage, the accelerometer measurements need to be calibrated, namely scale factor and bias have to be regularly estimated.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 an accelerometer calibration approach, solely based on high precision non-gravitational force modeling without any use of empirically or stochastically estimated parameters, using our in-house developed satellite simulation tool XHPS.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wofold, first we use the accelerometer data and the residuals resulting from the calibration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nd validate different non-gravitational force model approaches. In a second step, we compare the calibration results to three different calibration methods from different authors, based on gravity field recovery, GPS-based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based on modeled accelerations.We consider atmospheric drag forces and winds, as well as radiation forces due to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albedo, Earth infrared and thermal radiation (TRP) of the satellite itself. For TRP, we investigate different transient temperature calculation approaches for the satellite surfaces with absorbed power from the aforementioned radiation sources. A detaile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satellite is utilized for every force, considering orientation,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shadowing conditions for each element.For cross-track and radial direction, which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radiative forces, our calibration residuals are quite small when drag is not super dominant (1–3?nm/s2 for total accelerations around ±50?nm/s2). For these directions the calibration seems to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other compared methods, where some bigg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the drag dominated along-track direction it is vice versa, here our method is not sensitive enough beca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led and measured drag is bigger (e.g. residuals around 10?nm/s2 for total accelerations around ±70?nm/s2 for low solar activity). In along-track direction the orbit determination based methods are more sensitive and produce more reliable results. Results for the complete GRACE mission time span from 2003 to 2017 are shown, covering different seaso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66.
认为经典升力理论遗漏了一个决定升力的重要因素:流体的压强梯度。指出:地球上的流体都具有压强梯度,这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流体的一种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会在流体的运动中表现出来。运用“升腾效应”和“擅升效应”解释了一些与升力有关的现象,特别是解释了机翼的展弦比、机翼的厚度、雷诺数等对升力的影响,并设计了几个检验这两个效应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967.
为了满足衍射成像系统在解决低轨遥感航天器覆盖范围小、目标重访周期长等问题的同时,而引入的航天器相对位置、姿态控制需求。针对共位衍射航天器相对位置、姿态控制过程中传统推力器带来的羽流污染问题,本文采用电磁推力器和飞轮作为执行器,设计一种基于快速非奇异滑模的轨道控制器和基于PID的姿态控制器。所设计的快速非奇异滑模轨道控制器为共位衍射航天器频繁位置调整提供控制保障,基于PID的姿态控制器能够消除由电磁力耦合产生的电磁干扰力矩。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对轨道动力学方程设计的快速非奇异滑模控制律鲁棒性好、收敛速度快,能够达到两颗共位衍射电磁航天器沿z轴保持在10m相对距离的控制效果。在轨道调整过程中,其姿态能够通过PID算法稳定控制到期望姿态,使衍射成像结构一直保持不变,从而有效完成衍射成像任务。  相似文献   
968.
运睿德  陈志英  刘勇  张家远 《推进技术》2021,42(6):1361-1371
为了研究周向弹簧力分布形式对密封装置密封性能的影响,针对周向弹簧建立力学模型,分析周向弹簧力不均匀分布形式产生的原因,并对其不均匀分布的临界范围进行预测分析,建立泄漏预测模型对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对密封装置主要结构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周向弹簧不均匀加载对密封结构变形的影响,再结合ANSYS软件对圆周密封装置主要部件进行结构-热耦合仿真计算,进而通过仿真分析验证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不均匀周向弹簧力产生的附加力矩使得密封环翘曲变形,主密封面径向接触间隙最大位置出现在密封环的接头区域;相比弹簧力分布均匀条件,当弹簧力分布形式的不均匀程度处于临界范围内时,接触间隙增加了24.52%,气体泄漏量增加了7.99%;当弹簧力分布形式的不均匀程度处于临界范围外时,接触间隙值呈倍数增加,气体泄漏量增加一个数量级。综上,周向弹簧力不均匀分布导致主密封面接触间隙值增加、密封结构气体泄漏量增加、密封装置密封性能下降。周向弹簧力的不均匀分布对密封装置的密封性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尽可能保证周向弹簧的不均匀分布程度处于临界范围内,避免由于弹簧卡滞使得密封结构密封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969.
由于盘铣刀具直径大,切削余量大,造成钛合金盘铣开槽过程中铣削力较大,进而引起刀具振动,缩短刀具寿命。为实现对钛合金盘铣开槽过程的优化与控制,本文设计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利用三向压电式测力仪测量铣削力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技术建立铣削力模型并以“F”检验法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利用极差分析法分析工艺参数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工艺参数对铣削力的交互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切削深度变化敏感度依次为铣削力Fx>进给速度>主轴转速;对于进给速度变化敏感度依次为铣削力Fy>切削深度>主轴转速;对于铣削力Fz变化敏感度依次为主轴转速>切削深度。铣削力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切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另外铣削力Fx大于FyFz,对加工性能和刀具磨损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70.
跨声速涡轮叶栅激波损失控制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董明  葛宁  陈云 《航空动力学报》2018,33(5):1226-1235
为了降低高负荷跨声速高压涡轮激波损失,发展了针对性的涡轮叶栅激波控制方法。针对吸力侧激波,提出可控膨胀设计概念,结合基于曲率的叶型设计方法,通过调整吸力面曲率分布以控制气流膨胀力度,减小了尾缘激波前马赫数,有效减弱了吸力侧激波强度和叶栅出口压力不均匀程度。针对压力侧激波,发展了消波设计方法,在吸力面的激波作用区域设计一鼓包型线,利用鼓包迎风面压缩波的预增压作用和外凸面膨胀波的消波作用,有效抑制了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显著削弱了反射激波强度。可控膨胀设计和消波设计对叶栅尾缘两道激波的控制作用相互独立,可单独采用,当两种方法相结合时,吸力侧激波强度降低了29.66%,叶栅出口压力不均匀程度减小了29.28%,总压损失系数减小了12.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