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8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88篇
航空   1213篇
航天技术   167篇
综合类   203篇
航天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安全控制是小卫星综合测试的重要任务之一,主要包括卫星与地面接口及卫星本身设备间接口逻辑安全控制。文章详细介绍了测试中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供电和接地、电缆检查、功率标定、入口电平控制、关键工序制定等措施。这些安全控制措施有效可行,可靠地保证了人员、卫星和地面设备安全,确保了综合测试质量。  相似文献   
802.
载人航天器设置双端模拟信号采集通道实现对模拟量信号的差分采集。其优势是避免信号的共模噪声干扰,提高信号采集的准确性。文章对于载人航天器的模拟量差分采集电路进行了简要介绍,结合实际应用过程中并网控制器模拟信号采集出现的特殊现象,提出了信号采集的接口约束条件,保证了模拟量采集电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03.
对FPGA应用的研究发现,随着FPGA门电路总数的增加,其内部布线的数目和复杂度随之增加,但是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大,单芯片资源的利用率反而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FPGA逻辑资源的时分复用上来,对FPGA的逻辑资源进行动态重配置,以提高FPGA芯片的利用率。在对重配置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特征分类进行概要介绍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四种基于FPGA的动态重配置方法,并针对重配置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04.
为改进飞机防冰技术和科学合理除冰,对冰和材料表面的冻黏强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冻黏形成机理的和界面受力状态发现,冻黏强度受结冰环境和材料特性2大类因素影响,其中环境温度和材料表面粗糙度变化可引起冻黏界面状态改变,对冻黏强度的影响是非线性或非单调变化的,对此尚难以建立合适的理论预测模型。通过试验测试研究和分析了在不同温度和不同表面粗糙度下冰与常用金属铝、铜之间的冻黏强度。试验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冻黏机理和改进防/除冰技术,对于采取合适的表面加工技术以降低表面冻黏强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5.
给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高速LVDS接口设计,利用FPGA内部的SelectIO资源,设计并构造了LVDS接口发送单元、LVDS接口接收单元和对齐状态机。并基于Xilinx Virtex-5平台成功搭建了一个500 Mb/s高速LVDS串行互联系统,通过仿真和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为后续采用FPGA实现各种高速协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06.
角区三维分离流附着鞍点拓扑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角区层流边界层三维定常分离附着鞍点拓扑结构的存在性及其演化规律.二维粒子图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激光片光源设置于给定平板和不同模型组成的角区对称面,采用微距镜头捕捉对称面奇点附近的局部流动拓扑结构.实验证实在一定流动参数条件下多种形状模型与平板形成的角区均存在有别于经典分离的附着鞍点拓扑结构;随着雷诺数增加或者随着模型钝度的变化,附着鞍点拓扑结构与经典分离鞍点拓扑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演化规律;对附着鞍点拓扑结构与Lighthill经典三维分离模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Lighthill经典三维分离模式也适用于分析附着鞍点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807.
大内收缩比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波系配置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发展适应宽飞行范围的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设计技术,考察了内收缩比对进气道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结合附面层抽吸辅助自起动的大内收缩比进气道波系设计方法,改善了二元进气道低马赫条件下流量捕获低的弱点。研究发现,存在着设计点推力最优进气道内收缩比,而进气道非设计点流量系数随内收缩比而增大。基于最优内收缩比进气道构型,取消外压激波封口约束,通过局部等熵压缩波分散打进内收缩段内部,大幅提高了进气道低马赫流量捕获。并进一步通过合理配置内收缩段抽吸槽,以设计点(马赫6)1%,非设计点(马赫4)3%的流量损失使进气道自起动马赫数降到3.35,改善了内收缩比过大导致的自起动问题。  相似文献   
808.
严飙  肖军  文立伟  孙成  宋清华 《航空学报》2012,33(8):1554-1560
为解决预浸带缠绕过程中手工搭接效率低的问题,针对原有缠绕设备,设计了一套预浸带自动快速热压接系统。首先分析了预浸带搭接面张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基体树脂的粘流特性,从热力学、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影响搭接界面层搭接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物理实验,分析了时间、温度及搭接长度对预浸带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机制。据此,获得适于热压接系统的工艺参数;并对比手工缝接实验,说明该方案的优越性,对复合材料的自动化成型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9.
基于分布式平台开展一种新的时域有限差分(FDTD)并行算法研究,该算法基于VC++、CUDA5.0平台开发,调用Intel MPI 4.1.0库进行测试,在上海交通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图形处理单元(GPU)集群、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的“魔方”商用超级计算机以及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的“神威蓝光”国产超级计算机等平台开展软件调试。通过对纯CPU、GPU以及CPU和GPU的混合测试,线程调度水平、核心函数处理速度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减少了通信执行时间比例,提高了加速比和并行效率,最后以2×2微带阵列为验证模型进行拓扑优化测试,结果证明该算法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810.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2):154-164
Adhesive Single Lap Joints have been subjected to tensile and bending investigations by many researchers. However, the joint is also likely to experience buckling loading in some aerospace applications.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behaviour under quasi-static buckling conditions. For this purpose, the joints with three different adherend thicknesses and 25 mm overlap length were tested using two different types of adherends and an adhesive film. They were modelled using a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via the ABAQUS Explicit package programme. Load to failure and stress distributions in the joints were predic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were found in a good agreement. The adhesive layer in the joint was assumed to experience shear stresses under the buckling mode, similar to that in tensile loading, yet,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s at the ends of the overlap, the main cause of the failure, resulted in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joint performance; for the buckling mode the critical stresses were in compression but for the tensile case in peeling. Unlike the latter, the former was found to prevent failure of the layer depending on the adherend thickness, causing different failure mechanisms. 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failure modes of the joints; a complete failure in the adhesive layer and larg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adherends which could be a good source for crashworthiness situations.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rends were found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on the joint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