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8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88篇
航空   1213篇
航天技术   167篇
综合类   203篇
航天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ADA-1612转换板是12位的模入模出板。它可以直接用于具有S-100总线接口的单板机系统。本文简单分析了ADA-1612转换板的结构原理,详细内容参见文[2]。TP86A采用INTEL 8086CPU的十六位单板机。本文为它设计了连接ADA-1612转换板的S-100总线接口。并介绍了该接口电路和使用该接口的编程方法。现在,该接口已经实际应用到几种TP86A组成的系统。  相似文献   
42.
本文概述了边界层转捩对空天飞机性能的影响。在介绍确定边界层转捩起始点的线性稳定性理论和简单关联公式之后,又从噪声影响、头部钝头影响和钝锥飞行试验结果等几方面,讨论了线性稳定性理论的应用。接着介绍了采用转捩函数来确定转捩区的方法。从飞行试验、理论计算和风洞试验等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的途径。重点介绍了NASALangley研究中心的超声速、高超声速静风洞技术的发展。最后,对今后空天飞机边界层转捩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3.
超声速流中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修正的B/L湍流模型以及多块结构化网格求解了二维N-S方程。分别对超声速流和高超声速流中的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进口马赫数为2.96的超声速流。计算结果准确预测了入射斜激波在平直壁面引起湍流附面层分离的流动特征:分离点的反射激波、分离包引起的膨胀扇以及再附点的反射激波。计算的壁面压力分布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计算的分离区长度与实验值比较有一定误差。本文还对进口马赫数为9.22的高超声速流中压缩角引起的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Al,Cu在真空状态下的纯固相接触反应情况,试验表明,Al粉、Cu粉在600℃,保温6h时,两者以完全发生反生成CuAl2(θ相),生成的θ相沿铝基体组织晶界分布并在结晶过程中具有择优取向特性,形成仅含沿晶界方向的主干与垂直于晶界的二次晶轴的树枝晶形貌。  相似文献   
45.
应用激光测速仪对生向台阶层流边界层分离产生的剪切层在再附前的发展进行了测量,得到了时均速度、湍流强度及剪切层厚度等的分布特性,并研究了来流湍流度对台阶后流场湍强度分布及剪切层发展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台阶后有一个流速降低的区域,对此从涡动力学的角度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46.
47.
Long-term changes in the E-layer critical frequency, foE, at three stations of the European region (Juliusruh, Slough and Rome) and also at Moscow and Wakkanai stations a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and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previous papers. It is found that Juliusruh and Slough stations demonstrate a well-pronounced change in foE (a trend) during two previous decades. At the same time, the same features of the behavior of the aforementioned trend k(foE) are obtained. The trend 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hours, respectively. Similar diurnal behavior of k(foE) is found also for Moscow station but with lower absolute values of the trends. A well-pronounced seasonal behavior of k(foE) is detected at Juliusruh and Slough: the trend is minimal and maximal in the summer period and at the end of fall—beginning of winter, respectively. The maximal amplitude in the morning hours reaches +0.04?MHz per year, whereas the minimal amplitude in evening hours is ?0.06?MHz per year. No systematic changes exceeding by the magnitude 0.01?MHz per year are found for Rome and Wakkanai stations. It is assumed that the observed trends are related to changes (trends) in the meridional wind bringing NO molecules from the auroral oval to lower latitudes.  相似文献   
48.
针对传统C库的开发和适配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内核架构的嵌入式分区操作系统新C库的适配验证方法,依次对基于微内核架构的嵌入式分区操作系统之上C库的总体部署方案、初始化过程、典型功能模块的适配开发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搭建相应的硬件测试环境,在恩智浦公司的四种硬件平台上对开发和适配的C库进行了相应的功能测试和验证,提出了三个创新点.  相似文献   
49.
离散粗糙元诱发边界层转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直升机转子叶片模型表面离散粗糙元诱发边界层转捩问题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不同雷诺数下粗糙元尺寸参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实验在中航工业气动院直升机转子叶片模拟装置进行,在模型转子叶片表面布置不同尺寸的离散柱状粗糙元,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探测边界层转捩,并提出一种基于湍流/层流区域面积比的转捩位置判定准则,目的是实现边界层转捩位置自动识别,进而分析粗糙元尺寸参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实验转速为300至600 r/m,对应叶尖切向速度为25~40 m/s。实现了对旋转叶片边界层转捩位置的定量测量,通过实验验证,转捩位置判定算法正确可靠,初步得到了不同高度 DRE 诱发转捩位置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随着粗糙元高度的增加,转捩位置逐渐靠前。  相似文献   
50.
展向振荡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东  刘朋欣  童福林 《航空学报》2020,41(12):124054-124054
周期振荡作为一种有效的壁面流动控制手段受到广泛关注,而其对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影响目前鲜有研究。本文采用高精度直接数值模拟(DNS)方法对马赫数2.9、12°激波入射角、强振荡下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与无振荡工况的定量比较,揭示了展向强振荡对干扰区内复杂流动结构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如分离泡尺度、物面压力脉动非定常特性、物面剪切的非定常特性及统计特征等。研究发现:在展向强振荡作用下,分离点位置提前,间歇区长度增大;同时由于分离泡内强黏性耗散的影响,展向振荡的穿透高度约为分离泡高度的4%,因而对流动结构不会产生实质影响。但展向强振荡会对壁面附近流动造成显著影响,如强振荡诱导的壁面展向速度远大于流向速度,造成流向剪切与展向剪切之间夹角的概率密度函数峰值从0°偏移到80°~90°之间。物面压力及剪切本征正交分解分析表明,展向振荡会导致模态能量从低阶模态向高阶模态转移,降低低频运动的能量占比,增强再附后Görtler涡等壁面附近旋涡结构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