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9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226篇
航空   1077篇
航天技术   522篇
综合类   197篇
航天   33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产品全三维数字化研制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规则的基于模型定义(MBD)数据集定义方法.首先,对产品研制过程中所有设计、制造和检验的标准进行细化分解,并对所有这些标准的工作方法、指令、要求即工程注释项进行统一编码,并由计算机管理和发布;其次,对MBD数据集创建过程的历史记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发现工程注释项间潜在的关联关系;最终,根据工程注释项间关联关系,实现MBD创建过程中相关工程注释项的推荐.该方法以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理论为基础,从MBD数据集构建历史数据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相关工程注释项推荐,进而提高MBD数据集创建效率.  相似文献   
952.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为引发剂,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为催化剂,环氧丙烷为促开环剂,通过四氢呋喃的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制备出聚四氢呋喃-聚丁二烯-聚四氢呋喃三嵌段共聚物(PTHF-PB-PTHF)。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碳谱、凝胶渗透色谱-激光光散射联用技术,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8 066 g/mol的PTHF-PB-PTHF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制备了交联弹性体,应力-应变试验显示,在相同交联密度下,PTHF-PB-PTHF交联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较纯HTPB交联弹性体分别提高了16%及19%。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表明,PTHF-PBPTHF交联弹性体具有优异的粘弹性能,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5.99℃,低于HTPB交联弹性体。  相似文献   
953.
以最新公布的北斗B2频点卫星导 航信号为研究对象,针对捕获过程中采样点数过多,计算量大引起的软件接收机捕获速度慢 、不易于硬件实现的缺点,在对传统的并行码相位捕获算法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北斗B2信号 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平均相关算法的快速捕获方法。该算法通过平均采样将相关运 算的点数由11 428降至2 048,由于平均采样过程中,叠加的采样点数没有跨越符号位,因此 不会引起信号能量的损耗,采用了最大峰值和次大峰值的比值(Peak-to-peak radio, PPR) 对该算法的捕获性能进行量化分析。利用 仿真信号源对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和传统的捕获算法相比,两者捕获灵敏 度基本相同,但前者的运算量减少了近一半,而且2 048点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比11 428点FFT更利于硬件实现,因此有助于满足软件接收机对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54.
    
为进一步提升全信息交互的多用户多向中继网络的吞吐量和传输可靠性,提出一种简单高效的新型网络编码方法.本文方法基于多级双向网络编码操作,用户两两配对同时向中继节点发送信息符号,中继通过对接收的叠加信号进行硬判决检测以确定这两个符号是否同号,并将判决结果广播给所有用户.如果同号,则可确定这两个用户各自的发送信息;如果异号,则任意选出其中一个用户,参与下一轮配对,直到实现所有用户的信息交互.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提出方法较传统路由方法和现有的二进制网络编码方法,单源单信道的吞吐量都有显著的提升.而且,由于三电平脉冲幅度调制(3-PAM)的简单特性,与大规模多向中继网络的文献方法相比,本文方法的复杂度更低,可靠性更高.此外,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采用基于低密度校验(LDPC)码的新型网络编码可以进一步增强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用户数目越多,本文方法较文献方法的增益越大,并且联合信道编码后的增益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955.
In this work, we study the short term flaring activity from the high synchrotron peaked blazar Mrk 501 detected by the FACT and H.E.S.S. telescopes in the energy range 2–20 TeV during June 23–24, 2014 (MJD 56831.86–56831.94). We revisit this major TeV flare of the source in the context of near simultaneous multi-wavelength observations of γ–rays in MeV-GeV regime with Fermi-LAT, soft X-rays in 0.3–10 keV range with Swift-XRT, hard X-rays in 10–20 keV and 15–50 keV bands with MAXI and Swift-BAT respectively, UV-Optical with Swift-UVOT and 15 GHz radio with OVRO telescope. We have performed a detailed temporal 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Fermi-LAT, Swift-XRT and Swift-UVOT during the period June 15–30, 2014 (MJD 56823–56838). Near simultaneous archival data available from Swift-BAT, MAXI and OVRO telescope along with the V-band optical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from SPOL observatory are also used in the study of giant TeV flare of Mrk 501 detected by the FACT and H.E.S.S. telescope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multi-wavelength emission from radio to high energy γ–rays during the TeV flaring activity of Mrk 501 is observed except variation in soft X-rays. The varying soft X-ray emission is foun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γ–ray emission at TeV energies during the flaring activity of the source. The soft X-ray photon spectral index is observed to be anti-correlated with the integral flux showing harder-when-brighter behavior. An average value of 4.5% for V-band optical polarization is obtained during the above period whereas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ic vector position angle changes significantly. We have used the minimum variability timescale from the H.E.S.S. observations to estimate the Doppler factor of the emission region which i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source.  相似文献   
956.
针对小视场(NFOV)星敏感器用于姿态估计时存在的量测延时情况,提出了一种用于解决量测延时的鲁棒扩展卡尔曼滤波(REKF)算法。根据最小方差准则的思想求解各方差的最小上界,通过最小上界确定滤波增益,设计的REKF算法可以有效解决量测延时问题,提高了姿态估计的精度。对REKF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优于常规加性扩展卡尔曼滤波(AEKF)算法、鲁棒有界时域滤波(RFHF)算法及鲁棒卡尔曼滤波(RKF)算法,能较好解决非线性系统存在的量测延时问题,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7.
为了实现高效的抗故障注入攻击,提出了一种混合粒度奇偶校验故障注入检测方法。传统奇偶校验检测方法为每n比特设置一个奇偶位,表示该n比特的奇偶性。随着n的减小,奇偶位个数增加,资源消耗增加,检测率提高。为了实现故障检测率和资源消耗的折中,对电路故障注入敏感部分或关键部分处理的数据采用细粒度奇偶校验(即n值较小),对其他部分采用粗粒度奇偶校验。以RC5加密算法为例,阐述了混合粒度奇偶校验故障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并对不同粒度奇偶校验方法的故障检测率及资源使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与整个RC5电路都采用字(n=32 bit)奇偶校验相比,混合粒度奇偶校验故障注入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故障检测率29.44%,仅增加资源消耗2.48%。   相似文献   
958.
利用相对可达区(RRD)的概念对航天器在脉冲闭环控制方式下相对运动的轨迹偏差进行了分析。相对可达区是对航天器可能出现位置集合的一种几何描述。当航天器的状态误差服从高斯分布时,相对可达区可表示为随时间变化的误差椭球的集合。考虑航天器飞行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基于闭环控制系统下线性化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采用协方差分析描述函数法(CADET)对定义航天器误差椭球的协方差矩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根据协方差矩阵求解相对可达区包络的计算方法。通过将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下的相对可达区包络与1 000次的Monte Carlo仿真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偏差分析方法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59.
基于压电驱动原理和超声波近场悬浮技术,提出了一种可同时承受径向和轴向载荷的超声悬浮轴承方案。此方案只依靠单一激励源即可实现双向支承,结构紧凑,控制简单。为准确预测超声轴承的工作频率和声阻抗,建立了超声轴承的声阻抗网络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FEA)方法,对超声轴承径向和轴向辐射面的振幅进行了仿真计算;研制了超声悬浮轴承原理样机并开展了轴承悬浮承载能力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悬浮轴承具有良好的悬浮效果,可承受较大的径向载荷和一定的轴向载荷。此类超声轴承的研究可为未来新型轴承结构的研发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0.
针对航天器电特性信号数据存在数据量大、特征维数高、计算复杂度大和识别率低等问题,提出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特征提取方法和随机森林(RF)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提高计算效率和识别率,实现对航天器电信号数据的快速、准确识别分类。随机森林算法在处理高维数据上具有优越的性能,但是考虑到时间复杂度问题,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压缩和降维,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提高了计算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相比,针对航天器电特性信号数据,本文方法在准确率、计算效率和稳定性等方面均显示出优异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