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1篇
  免费   312篇
  国内免费   204篇
航空   1055篇
航天技术   353篇
综合类   162篇
航天   3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绕旋转体复杂三维流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一个椭球体模型在风洞实验研究中所得到的一些主要结果,包括各种流态显示,截面速度分布、力的测量以及边界层性质的测量等。除油流结果外,其它结果都表明椭球体模型背风面上的流动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872.
为了探索透波性Si3N4陶瓷铣削中加工表面创成机理及加工工艺参数对其影响规律,对加工表面形貌和边缘破损特征,以及加工参数与切削力、表面粗糙度、边缘破损的映射关系等开展了试验研究。首先对加工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由于存在陶瓷粉末去除和破碎性颗粒去除两种形式,造成加工表面形貌结构一种体现为变化平缓,而另一种包含微裂纹、层状结构体等,且存在凹坑、沟槽等缺陷。其次研究了边缘破损形式及产生机理,当刀具运动到出口棱边处,刀尖应力集中处将产生微裂纹,并向工件侧面扩展,从而在加工表面和加工侧面诱导形成边缘破损。最后基于均匀设计试验,分析了工艺条件对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切削深度从0. 2增加到0. 5 mm和切削宽度从1增加到4 mm时,x轴切削力呈耦合增长,y轴切削力呈二次方增长;当切削深度和切削宽度分别为0. 2 mm和1 mm、进给速度为500 mm/min时,加工表面粗糙度值最小;转速为2 000 r/min、切削深度和切削宽度最小时,边缘破损幅值最小。此结果可为提高透波性Si3N4陶瓷铣削加工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73.
理想情况下,双目立体视觉模型是平行放置的,三维坐标易于解算。但在实际安装摄像机的时候,光轴无法做到平行,标定所得的重投影矩阵和左右图像匹配都存在误差,影响了三维坐标解算精度。针对此种情况,对非平行双目结构三维坐标解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传统的最小二乘法和归一化最小二乘法都是利用求解联立的超定方程组得到最优解,将最优解看作是空间物点的三维坐标,但是它们都没有考虑所建立的超定方程组所代表的几何意义。从几何学角度出发,推导出一种基于异面直线公垂线中点的三维坐标解算公式,通过在无人机平台上测距实验,验证了此方法比最小二乘法和归一化最小二乘法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874.
憨勇  杨君刚  符长璞 《航空学报》1998,19(1):126-128
对20Cr11MoVNbNB钢550℃、650℃蠕变过程中的沉淀相研究表明:M23C6和MC型碳化物是该钢的主要沉淀相;M23C6和MC的粗化均符合D-t1/4线性规律、受体扩散和位错扩散综合控制;M23C6的粗化速率比MC的大。  相似文献   
875.
计算全马赫数下粘性流动的隐式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把预处理方法引入到求解三维粘性流动的Navier-Stokes方程隐式格式算法中,并应用这种方法对平板算例在层流和湍流两种不同流态下及四个不同Ma数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理论值及相关公式吻合,同时对比分析了有无预处理情况下的收敛性,证明了本文所采用的预处理隐式算法对于任意马赫数都是适合的,而且可以提高残差精度量级,加快收敛。  相似文献   
876.
采用拉伸性能测试、硬度测试、DSC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SEM)和透射电镜观察(TEM)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单、双级均匀化工艺对一种新型Al-Zn-Mg-Cu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及合金的过烧温度.结果表明,采用常规半连续铸造方法生产的该合金铸坯的过烧温度在480℃左右.随均匀化温度的升高,铸造组织中的非平衡共晶相逐渐溶入基体,均匀化温度达到450℃以上时,枝晶组织基本消失,基体固溶度随均匀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400℃左右对铸锭进行预处理,可促进第二相Al3Zr均匀弥散析出,抑制随后热加工过程中的再结晶,从而细化晶粒,并改善合金工艺塑性.确定该新型Al-Zn-Mg-Cu合金的均匀化工艺为400~420℃/12h+470℃/36h.  相似文献   
877.
摘要:利用配备自动组装系统和高温加热系统的φ5mm直径的Hopkinson压杆,对温度在20℃~400℃、应变率在5×103s-1~1.4×104s-1范围内LY12铝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波形整形技术,有效地消除了入射波的高频振荡,提高了测试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当实验温度低于200℃时,温度的影响较小,而高于200℃时,材料的温度软化效应将十分明显,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流动应力逐步降低;LY12铝的性质接近于线性硬化材料,随温度的升高,其硬化模量逐步降低;在5×103 s-1~1.4×104 s-1应变率范围内,LY12铝的动态压缩性能的应变率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78.
改进DD3单晶高温合金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DD3合金进行差热分析和物理化学相分析,并依据该结果确定了改进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了该热处理工艺对DD3合金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热处理工艺改善了组织均匀性,增大了γ'平均尺寸,改善了γ'尺寸分布范围,同时提高了γ'含量,特别是大尺寸γ'相含量,从而显著提高了DD3合金760~1038℃的蠕变性能.  相似文献   
879.
采用原位生成Si2N2O与添加β-Si3N4晶种的方法协同增韧,利用凝胶注模成型、无压烧结制备了Si3N4复相陶瓷材料,研究了协同增韧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5%(质量分数)的SiO2原位生成Si2N2O使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度有明显提高,分别达到359.8 MPa和4.67 MPa·m1/2,通过添加5%质量分数的β-Si3N4晶种,得到的Si3N4复相陶瓷材料中柱状β-Si3N4相生长完好、均匀分布,与板状Si2N2O结合良好.综合以上两种增韧机制使材料的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弯曲强度为486.7 MPa,断裂韧度达到6.38 MPa·m1/2.  相似文献   
880.
It is a case study of a chain of three magnetic storms with a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particle dynamics based on CORONAS-F and SERVIS-1 low altitude satellite measurements. Solar proton penetration inside the polar cap and inner magnetosphere and dynamics at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magnetic storms was studied. We found, that solar protons were captured to the inner radiation belt at the recovery phase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storms and additionally accelerated during the last one. No evidence of sudden commencement (SC) particle injection was found. Enhanced solar proton belt intensity with small pitch angles decreased slowly during satellite orbits for 30 days until the next magnetic storm. Then in 20–30 h we registered strong precipitation of these protons followed by the trapped proton flux dropout. Intensity decrease was more pronounced at lower altitudes and higher particle ener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