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2篇
航空   195篇
航天技术   145篇
综合类   33篇
航天   1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31.
Deep Impact Mission Desig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Deep Impact mission is designed to provide the first opportunity to probe below the surface of a comet nucleus by a high-speed impact. This requires finding a suitable comet with launch and encounter conditions that allow a meaningful scientific experiment. The overall design requires the consideration of many factors ranging from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et (nucleus size, dust levels, etc.), to launch dates fitting within the NASA Discovery program opportunities, to launch vehicle capability for a large impactor, to the observational conditions for the two approaching spacecraft and for telescopes on Earth.  相似文献   
132.
Since its discovery in 1867, periodic comet 9P/Tempel 1 has been observed at 10 returns to perihelion, including all its returns since 1967. The observations for the seven apparitions beginning in 1967 have been fit with an orbit that includes only radial and transverse non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s that model the rocket-like thrusting introduced by the outgassing of the cometary nucleus. The successful non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model did not assume any change in the cometR17;s ability to outgas from one apparition to the next and the outgassing was assumed to reach a maximum at perihelion. The success of this model over the 1967R11;2003 interval suggests that the cometR17;s spin axis is currently stable. Rough calc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collision of the impactor released by the Deep Impact spacecraft will not provide a noticeable perturbation on the cometR17;s orbit nor will any new vent that is opened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provide a noticeable change in the cometR17;s non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 history. The observing geometries prior to, and during, the impact will allow extensive Earth based observations to complement the in situ observations from the impactor and flyby spacecraft.  相似文献   
133.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法制备高TiC颗粒含量的TiC/Al复合材料。利用自制的实验装置研究复合材料中TiC颗粒在静止锌液中的均匀化过程。结果表明:当锌液温度低于铝的熔点时,TiC/Al复合材料置于锌液后,锌向其内部扩散,引起复合材料表层内液相线温度降低,当表层内Al-Zn合金的液相线温度等于或低于锌液温度时,Al-Zn合金便处于熔融状态,TiC颗粒随其一起从TiC/Al复合材料块上脱落,并不断地向锌液内部传输,最终均匀分布在锌液中;而当锌液温度高于铝熔点时,TiC/Al复合材料置入后,锌和铝同时进行扩散,但是当复合材料表面温度达到铝熔点时,铝开始熔化,铝的熔化导致TiC颗粒的脱落,脱落下来的TiC颗粒不断向锌液内部传输,最终均匀分布在锌液中。  相似文献   
134.
本文证明了有1的结合环的两个交换性定理,推广了Giri.R.D等人在参考文献1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5.
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飞机调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宏  张翔  徐杰 《飞行力学》2006,24(4):84-87
通过分析飞机运行的时区集合特点,将飞机调度问题转化为固定工件排序问题。根据工件占用机器的时间区间,利用划分时间片算法把需要平行作业的工件挑选出来组成无向图的相邻顶点,从而将固定工件问题转化为图的k-顶点着色问题,然后建立0-1整数规划数学模型,并设计出相应的模拟退火算法。最后应用该算法针对飞机调度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能够得到该问题的满意解。  相似文献   
136.
1/f波动数据的产生及其舒适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获得使人感到舒适的自然风,提出了对风扇转速进行1/f控制的方案,详细论述了1/f波动数据的生成和对风扇电机电压的控制方法,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将1/f波动控制产生的舒适感的效果与白噪和1/f 2波动控制方式的情况进行比较,证明了1/f波动控制方式对于提高人的舒适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7.
张大鹏  王奕迪  姜坤  郑伟 《宇航学报》2018,39(4):411-417
为展示我国首颗脉冲星导航试验卫星XPNAV-1载荷实测数据的性能,采用与国外公布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观测数据计数统计、光子能量响应、计时性能三方面介绍了XPNAV-1卫星发布数据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探测器观测结果与国外天文卫星载荷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未来进一步深入发展将有望应用于脉冲星导航。  相似文献   
138.
基于腱驱动的空间多指灵巧手的位置/腱张力混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腱驱动空间多指灵巧手通过对每一根腱施加独立的张力实现力控制,忽略了腱绳耦合运动的影响.针对“N+1”型腱驱动多指灵巧手系统内腱绳运动和腱张力耦合的问题,采用关节转矩到腱张力映射的方式解决,同时加入位置控制,构成位置/腱张力混合控制系统,实现腱驱动灵巧手的主动柔顺控制.“Matlab+ ADAMS”联合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9.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工作是遥感数据应用的基础。去除云雾是影像预处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遥感影像雾霾浓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暗通道遥感影像去雾方法。以"高分一号"(GF-1)卫星为例,根据影像灰度图中的灰度值对影像雾霾浓度区域进行划分,对每个区域中暗原色值的获取方式进行改进,使用导向滤波优化大气传输率,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基础,设计用于评价影像去雾质量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明显去除雾霾干扰,有效改善卫星影像数据的视觉效果,增强影像细节。该方法去雾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能应用于定量遥感,提高遥感影像的可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0.
近年来,针对实际飞行器外形的CFD气动性能预测及可信度研究逐步得到重视,国内也召开了第一届航空CFD可信度研讨会(AeCW-1)。本文首先基于自主研发的CFD软件平台HyperFLOW对NACA0012翼型低速绕流进行了网格收敛性研究,验证了软件对简单湍流问题的模拟能力且具备良好的网格收敛性。其次,针对AeCW-1提供的客机标模CHN-T1,选用其中的两个算例:(1)定升力系数的网格收敛性研究;(2)考虑模型支撑和模型静气动弹性变形的抖振特性研究,研究了计算结果的网格收敛性及模型支撑、静气动弹性变形和湍流模型等对气动特性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精度阶和网格收敛性指数显示数值结果具有良好的网格收敛性和可信度;是否考虑模型支撑对力矩的预测精度影响较大,引入尾撑和弹性变形后,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对于CHN-T1标模,采用QCR关系式对原始SA模型进行修正对标模力矩特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