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8篇
航空   195篇
航天技术   55篇
综合类   17篇
航天   1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介绍一种新颖的原子氧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采用了微波电子回旋其振(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简称“ECR”)的先进技术,最佳调试状态下,可获得10~(15)/cm~2·s 的束流。在该试验装置上,我们对航天器上大量使用的 Kapton 和石墨环氧材料进行了原子氧效应试验,首次在国内成功的获得了原子氧束流模拟试验的样品结果。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分析证明:试验结果完全与国外同类设备的试验结论一致,这标志着我们在原子氧地面模拟技术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2.
文章研究了90keV质子辐照作用下ZnO粉末的辐照损伤机制。ZnO粉末的质子辐照损伤方式以电离效应为主,质子辐照后ZnO粉末表面产生大量的氧空位型缺陷(Vo**,Vo*和Vo)。氧空位型缺陷的产生是ZnO粉末光谱反射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质子辐照下,ZnO粉末光学性能退化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在红外区间ZnO粉末光学性能退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3.
航天器薄膜材料在原子氧环境中退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Kapton材料及镀膜Kapton材料进行了原子氧环境实验研究。通过采用SEM、XPS、光谱计、微量电子天平、高阻计对实验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面形貌、表面成分、太阳吸收率、质损、表面电阻率的分析和表征,对于Kapton材料及镀膜Kapton材料在原子氧环境效应下的退化规律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04.
空间原子氧环境对常用热控涂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空间原子氧(AO)是影响低地球轨道(LEO)航天器在轨性能的主要空间环境因素之一,其强氧化性能够对热控涂层和组件造成危害。文章分析了空间AO及相关综合环境对白漆、黑漆、有色有机漆、薄膜、织物、二次表面镜等各类常用热控涂层在LEO长期使用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和危害,提出了相关使用建议,以期为今后我国以空间站为代表的LEO长寿命航天器论证及研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将DSMC方法运用在材料细观烧蚀机理分析中,对碳/碳材料在典型烧蚀过程中的简化模型进行了微米量级下的氧扩散特性分析,旨在研究氧分子在材料表面缝隙中的扩散特性及其与壁面的作用规律,计算分析结果验证了纤维烧蚀结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沿缝隙深度方向,O2与壁面的碰撞频率不断降低;在缝隙入口处烧蚀最快,缝隙深处最慢,碳纤维随着烧蚀过程的进行不断尖化直至达到强度极限产生折断剥离;随着烧蚀过程的不断进行,O2与壁面的碰撞频率增加,材料将烧蚀得更快;在同一烧蚀条件下,O2与壁面发生烧蚀反应的概率越大,将消耗O2越快,致使O2与壁面的碰撞频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6.
同轴源原子氧地面模拟设备性能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介绍了同轴源原子氧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和计算了同轴内导体的受热状况,对内导体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其寿命提高了近10倍,并减少了因天线氧化对真空室的污染;设计了新的试样架,试样架可同时装入4个不同试样;配置了两套紫外光源系统和一套试样光学性能原位测量系统,使装置具备了原子氧与紫外的协同效应,紫外光的波长为185~400nm,辐照度可达2~4个太阳常数;增加了光学性能测量室,试样光学性能可以原位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原子氧装置能够模拟空间原子氧对材料的剥蚀效应。  相似文献   
107.
红蓝光敏太阳电池空间环境效应探测器利用镓铟磷和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来探测空间污染、原子氧和辐射环境及效应,搭载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新技术验证一号”卫星上。文章通过分析红蓝光敏探测器在轨1年时间的探测数据,得到如下结论:红蓝光敏探测器污染电池板功率下降2.7%,等效污染累积增加量2.23×10^-5 g/cm^2,日均6×10^-8 g/cm^2;原子氧探测器在轨道高度499.226 km运行11个月,原子氧积分通量探测数据为9.7×10^20 AO/cm^2;辐射效应探测器(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在轨1年后累计接受辐射剂量(等效1 MeV电子注量)5.49×10^11 e/cm^2。  相似文献   
108.
空间微小碎片与原子氧作用对带防护涂层材料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文章针对ITO/Kapton/Al薄膜进行了微小碎片与原子氧综合作用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微小碎片与原子氧作用后,薄膜表面损伤严重,质量损失明显;综合作用和单独碎片撞击造成材料太阳吸收比的退化程度一致;综合作用造成ITO/Kapton/Al表面In、Sn含量降低,C含量低于单独碎片作用样品。  相似文献   
109.
低轨载人航天器原子氧环境仿真分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子氧是影响低地球轨道航天器在轨性能的重要空间环境因素之一,其氧化性对航天器表面材料及舱外组件造成损伤,严重影响航天器在轨寿命。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原子氧仿真分析方法,以此对长期低轨运行的载人航天器模型在轨期间表面遭受到的原子氧累积通量进行分析,仿真结果与NASA实测飞行数据比较,二者吻合很好。本仿真计算方法可用于低轨飞行器原子氧防护设计,仿真结果可作为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基于收集的网络信息和供应商的产品资料,通过回顾F-22缺氧问题的暴露过程,结合F-22机载制氧系统的基本概况和航空供氧生理要求,对F-22缺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和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