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航空   1058篇
航天技术   41篇
综合类   124篇
航天   1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61.
王振锋  白菡尘  李向东 《推进技术》2014,35(11):1455-1460
为在脉冲燃烧风洞上应用油流技术,针对该类设备马赫数6条件下气流总温高(可达1650K)、有效试验时间短(约300ms)、小动压条件下显示油"流不动"等困难,提供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试验设备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600mm脉冲燃烧风洞。采用两个多级压缩楔模拟高超进气道外压缩面,其中三级压缩楔偏转角为6°,7°和8°,两级压缩楔偏转角均为10°。运用高速摄像方法获得了点式图谱的动态变化过程。三级压缩楔8°拐角上游油点在200ms内流过了拐角,并向下游移动了足够长度,可判断该拐角处气流不产生分离。两级压缩楔油流结果则显示风洞尾气会显著改变图谱分布。  相似文献   
962.
李永洲  张堃元 《航空学报》2015,36(1):289-301
提出了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乘波前体的外锥形基准流场设计方法,在锥面马赫数分布规律给定的条件下,通过有旋特征线法实现反设计,提高了基准流场设计的灵活性。该基准流场通过锥形"下凹"弯曲激波和波后等熵压缩波系压缩气流,可以在较短的长度内完成高效压缩。基于反正切马赫数分布外锥形基准流场设计的乘波前体具有较高的容积率,乘波特性良好且出口均匀,设计点时有黏升阻比为1.89。另外,基于该乘波前体和马赫数分布可控的内收缩进气道给出了一种双乘波的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案,实现了内外流分别独立乘波,充分发挥了乘波前体和内收缩进气道的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963.
双弯曲入射激波的可控中心体内收缩基准流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有旋特征线法设计了一种双弯曲入射激波的可控中心体内收缩基准流场,两道入射激波交于中心体起始点,入射激波和反射激波通过给定激波径向总压恢复系数分布进行反设计,壁面通过给定轴向马赫数分布规律进行反设计.该基准流场分为“三波四区”且压缩效率较高.基于该基准流场设计了圆形进口内收缩进气道并进行了黏性修正,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内收缩进气道设计点核心区的流场特征和激波形状与基准流场基本一致;在来流马赫数为4.0~7.0时进气道具有较高的压缩效率和良好的流量捕获能力,设计点喉道截面增压比和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为17.7和0.729;来流马赫数为5.0~7.0时内部总阻力系数变化平缓,从0.23下降为0.22.   相似文献   
964.
外物损伤对民用飞机短舱内/外流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民用飞机动力装置/机体适航验证研究需要,结合三维有限元碰撞冲击仿真,进行了外物损伤(FOD)条件下发动机短舱内/外流数值模拟分析,初步获得了外罩变形对短舱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合三维有限元碰撞冲击仿真进行的民用飞机短舱气动特性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分析FOD对发动机短舱内/外流气动特性和安全性能的影响;在内流方面,外罩和唇口的变形导致了巡航状态和低速大流量等状态短舱内流品质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气道流通能力并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效率;在外流方面,外物损伤变形导致的气流分离致使局部唇口的前缘吸力丧失,这使得FOD短舱的阻力系数始终比光滑短舱的大,但是当外罩流动均处于失速状态时,两者的阻力特性差异降低。通过对严重影响短舱气动特性或飞机安全性的FOD进行评估,表明该研究成果可以为短舱结构设计的优化和民用飞机安全性分析提供技术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965.
TBCC内并联式进气道有共用的气流捕获进口和内压缩段,气流经过内压缩段后,再分为2路,分别流向涡轮发动机压气机和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本文以内并联式TBCC进气道分流板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进口马赫数为2.5,分流板分别在0°和-3°位置时的流固耦合动态特性。为了简化计算模型,本文分流板的模型为实体模型,材料选定为45钢,不考虑重力和壁面传热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1)分流板呈现超声速颤振现象;(2)分流板位置为-3°的最大应力值较0°位置时增加了18.6倍,参考点Tip-Point y方向的最大位移增加了18.94倍。流固耦合分析可以更加真实的研究TBCC进气道分流板实际工作中的动态响应现象,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66.
为了改善飞翼布局背负式S弯进气道低动能来流状态下的流动性能,采用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模拟(IDDES)方法对原型及改进型背负式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进气道流量特性及内部脉动压力特性。结果表明:低动能来流时背负式进气道上部唇口附近存在很大的气流转折角,导致唇口产生分离涡;原型进气道唇口分离涡强度高,高能量分离涡在进气道顶部破裂产生了大范围旋涡结构,进一步加剧了流动分离,从而引发进气道内产生强烈的压力脉动,声压级最大幅值高达145 dB;改进型进气道唇口分离涡得到了有效控制,强度大幅下降,进气道内部压力脉动幅值也显著降低,声压级降幅达8 dB;改进型进气道分离的抑制使进气道有效流通截面积增大,质量流量增加。同时,流场出口品质提升,进气道出口综合畸变指数降低了9.5%。   相似文献   
967.
陈兵  徐旭  蔡国飙 《宇航学报》2006,27(6):1319-1323
在有限体积法框架下,采用空间推进算法SSPNS(Single-Sweep Parabolized Navier-Stokes Algorithm)求解抛物化NS方程(即PNS方程),在流向采用LU—SGS隐式积分,而横向无粘和粘性通量则分别采用AUSM系列格式和中心格式计算。用该方法对1个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和2个三维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场波系结构、壁面压力及传热系数分布与文献中相关数值解和实验数据基本一致,表明SSPNS法能够准确地模拟超燃冲发动机进气道内的高超声速流动。对比研究表明,SSPNS法与求解FNS(Full Navier\lStokes Equations)方程的传统时间迭代法相比,二者计算精度相当,而SSPNS计算速度快1~2个量级,存储量至少低1个量级。本文的研究为CFD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部件及一体化优化设计中的集成,以及大型高超声速工程流动的高效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68.
基于类咽式进气道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高空巡航飞行时净推力和升力不足的难题,探索了一种基于类咽式进气道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设计方法。该方法耦合了具有高升阻比特性的乘波机体和气流压缩性能优异的三维内收缩进气道,获得了一种气动性能较优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构型。在设计过程中,对一种咽式进气道的几何外形和激波系结构进行了适当改变,得到了能与楔形乘波前体进行一体化设计的类咽式进气道构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进气道参数进行了优化;以所得到的进气道和乘波体为基础对飞行器整体构型进行了飞行器内外流一体化设计。无黏计算所得流场与理论设计吻合良好,有黏计算结果表明该飞行器在马赫数7时最大升阻比达到3.4,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969.
气动变形对独立模块薄壳进气道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靖建朋  郭荣伟 《宇航学报》2011,32(1):210-218
对一种独立模块薄壳进气道开展了气动变形对其性能影响的数值计算研究,获得了不同反压、不同工作高度、不同来流马赫数及不同壁厚下进气道型面的变形结果及变形前/后进气道的流场分布图谱,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变形前/后相应状态下进气道流场及其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得到了该类进气道气动变形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类进气道在弹性研究范围内若不考虑强度问题则其内通道可不安装支撑,以避免支撑对进气道性能的不利影响及整体结构重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70.
后掠压缩面进气道激波特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后掠楔面及双斜切双压缩进气道进口流场数值模拟及与理论计算值对比的研究,阐述了双斜切双压缩进气道的进口流场特性,指出了设计上应遵循的准则。计算表明:后掠楔面产生的激波在楔两端面的强弱是不同的,波后气流偏角也不一样。对于双斜切双压缩进气道,进口面的流动可分成外上侧、内下侧及中间三个区域,其中外上侧区域受上压缩面的控制,内下侧区域受内压缩面的控制,中间为过渡带。外侧壁前缘后掠角及壁面内倾角由上压缩面的波后参数决定。而下侧壁前缘后掠角及壁面内倾角则由内压缩面的波后参数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