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121篇
航天技术   10篇
综合类   10篇
航天   1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针对上下壁面交错又排布置肋通道的阻力特性,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通道的压力系数分布。入口雷诺数变化范围为60000-150000;采用非结构化网格进行网格划分,利用realizable湍流模型和增强壁面函数封闭方程;计算结果表明,带肋通道的流动阻力较大,沿着流动方向,压力系数迅速地减小,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压力系数增加,带肋的下壁面压力系数分布非常的不均匀,不带肋的左侧壁面压力系数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152.
依据部分实验数据.利用神经网络对旋转肋化强弯曲U型通道的压力分布特性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当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测量数据后,经过训练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对更高转动数下的通道内压力分布特性进行预测。但是由于U型通道内压力分布的强烈非线性特性,当实验数据较少时,这种预测能力将显著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因此,积累相应的实验数据对于基于神经网络的U型通道内压力分布特性的预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3.
叶片内部蒸汽冷却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某燃气轮机第二级导向叶片的基础上,对叶片内部进行了设计并采用内部蒸汽冷却方式.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和Realizable k-ε紊流模型,对同时带15°,30°和45°肋的叶片内外流场以及叶片本身进行了三维热耦合的定常数值模拟.热耦合采用在流固耦合面的热对流和固体导热来实现.内部冷却介质选用比空气热容大,粘度低的水蒸汽.结果表明:带肋的通道流场非常复杂,扰流肋的存在使各壁面的换热都得到了增强,相对于光滑通道换热显著,有明显的冷却痕迹,冷却效果明显;采用蒸汽冷却比用空气冷却效果要好;压力面温度普遍低于吸力面温度.   相似文献   
154.
随着电路层的垂直堆叠,三维集成电路(3D-IC)的功耗密度成倍增加。具有良好散热能力的层间液体冷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雷诺数在150~900范围内面积为1cm2,针肋直径为100μm,通道高为200μm,通道间距为200μm的带有层间顺排微针肋两层芯片堆叠3D-IC内流体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与相应尺寸的矩形通道结构相比,带有层间顺排微针肋液体冷却3D-IC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在雷诺数为770时,芯片的功率高达250W,其体积热源相当于8.3kW/cm3;较矩形结构通道,顺排微针肋结构的热源平均温度和热源最大温差只有46.34,13.96K,分别减小了13.26,21.34K。   相似文献   
155.
根据框肋类钣金零件高效、精确成形的要求,发展了一种S形截面类框肋零件回弹量计算与补偿方法,针对变曲率弯边,通过离散为弯边截面单元,计算每个截面线弯边单元的回弹量和补偿后重构弯边面,对带加强边的内缘弯边,提出考虑修正系数进行补偿的方法,基于现有的CAD平台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工具;以实际零件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过程.成形工件测量结果表明,零件弯边角度偏差控制在±1 °之内,实现了在新淬火状态下一步精确成形.  相似文献   
156.
以稳态压敏漆技术和瞬态热色液晶技术为测量方法,实验研究了尾缘区域凸肋内冷供气通道对外部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详细对比分析了直肋间距和吹风比对尾缘劈缝扩张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对流换热系数和劈缝流量系数的影响,并引入热流密度比来衡量对比紧凑凸肋通道对劈缝表面的综合冷却效率增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劈缝流量系数受吹风比的影响较小,随肋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凸肋通道明显加强了射流的混乱程度,导致其与主流掺混程度加剧,降低了劈缝表面远下游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小肋间距结构气膜冷却效率略高于大肋间距结构,随着吹风比的增大,凸肋通道结构与基准结构的气膜冷却效率差异减小;凸肋通道结构可提升基准结构缝出口区域的低换热性能,尤其对于小肋间距结构,大吹风比时,缝出口的换热核心区沿流向延伸效果增强;具有小肋间距的凸肋通道对尾缘劈缝的综合冷却性能有促进作用,其中肋间距p/h=4结构可提升15%~20%的综合冷却性能,而大肋间距结构明显降低了基准结构的综合冷却性能。  相似文献   
157.
为深入研究带肋推力室强化传热的机理,对带肋液氧/甲烷推力室的燃烧与再生冷却进行了流动与传热耦合分析,并针对不同肋高和肋数目进行了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等效平均热流密度的概念可以准确描述带肋推力室中的实际传热过程;平均热流密度总是随着肋数目的增加而减小,当肋高恒定时,由于总换热面积增大,等效平均热流密度会随着肋数目的增加而增大;而当总表面积恒定时,等效平均热流密度会随肋数目的增加而减小。此外,盲目地增大总换热面积并不一定能改善传热强化,甚至会在某些情况下恶化传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其他肋参数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