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8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439篇
航空   2230篇
航天技术   630篇
综合类   422篇
航天   86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C2000系列DSP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外部测量设备,广泛用于电机控制领域。但传统DSP开发方法周期较长、效率低。因此提出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利用Target Support Package for TC2/C2000中的模块自动生成DSP代码,并下载到DSP中,实现了在MATLAB环境下同时完成算法设计与DSP代码生成。以此方法为基础,使用DSP的正交编码脉冲(QEP)模块与M/T算法设计了电机转速检测系统,并将检测结果通过DSP串口传入上位机,实现了电机转速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992.
刘传振  田俊武  白鹏  刘强 《航空学报》2019,40(10):122864-122864
基于密切锥的双后掠乘波体是定平面形状乘波体的典型应用,除了具有良好的宽速域性能,其升力在高超声速大迎角下的非线性增长也是值得研究的现象。对比双后掠乘波体与单后掠乘波体的气动性能,发现双后掠外形比同等面积的单后掠外形具有更强的非线性增升效应,而且随着马赫数增加,其效应不断增强。分析乘波体不同部件的气动力,发现这种增升主要来自下表面,上表面贡献很小,指出相关学者提出的"涡升力"观点存在问题。本文研究表明,双后掠乘波体升力随迎角的非线性增加,与后掠角对激波附着的影响有关:后掠角越小,激波越难脱体,只要激波附着,参考斜激波关系式,波后的压力随迎角的增长就是非线性的,导致升力增长非线性;而激波脱体,升力增长则趋于线性。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模型的数字化及思想设计方法在设计的初期就开始基于模型对设计进行验证与确认,在信息化软件平台下进行自动化测试,有效解决手写代码错误的风险,并通过不同阶段实时与非实时持续的测试验证来保证工程的可靠性。通过本文论述了基于模型快速原型控制系统设计的技术特点、流程和规范,较之传统开发流程而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开发者快速高效的进行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94.
使用搭建的机器人自动磨抛平台系统,针对氧化锆热障涂层磨抛工艺开展了研究,旨在通过机器人磨抛加工对涂层厚度及表面粗糙度进行合理控制,提高涂层表面质量。基于Preston理论建立了氧化锆涂层材料的去除模型;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主要磨抛参数对材料去除深度的影响规律,基于正交试验确立了氧化锆涂层材料磨抛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和工艺步骤,对航空发动机喉道密封片氧化锆涂层进行了磨抛加工。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材料去除深度随着磨抛压力及磨抛盘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磨抛压力对材料去除深度的影响较大,磨抛倾角对去除深度的影响较小。机器人磨抛系统采用力控方式实现了定量均匀去除,涂层厚度和表面质量一致性良好,加工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也验证了本机器人自动磨抛系统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5.
对飞机壁板铆接孔的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主动轮廓模型的铆接孔定位方法。首先通过基于灰度直方图的全局阈值分割和形心法进行铆接孔的粗定位;然后以粗定位坐标为圆心建立遍历圆,并以遍历圆作为限制条件构造能量圆,建立能量方程求解遍历圆内能量最小的像素点为铆接孔的精定位位置;最后进行视觉引导铆接孔定位试验,试验测得定位误差小于0.05mm,满足飞机壁板自动铆接的工艺要求,且比传统的区域主动轮廓模型定位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6.
为解决软轴推拉钢索在航空发动机反馈机构中运动关系的传递缺乏有效分析方法的问题,根据软轴推拉钢索的结构特点,构建了软轴推拉钢索的运动关系传递模型。通过对采用软轴推拉钢索的高压压气机静子可调叶片角度反馈机构进行建模,获得了高压压气机静子可调叶片角度反馈关系曲线,并采用带约束的非线性优化方法对关系曲线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基于软轴推拉钢索位移绝对值构建的运动关系传递模型能够有效的对其运动关系实现建模和分析。  相似文献   
997.
BOOST变换器恒功率负载时动态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恒功率负载时双闭环控制的BOOST变换器为例,基于相平面法,分析了变换器开环运行模式下的稳定性问题;基于平均大信号模型,分析了变换器过载运行模式下的动态响应过程。分析表明,恒功率负载时,变换器开环运行可能’自激振荡,并给出判别是否产生自激振荡的方法,说明小滤波电感和大滤波电容有利于避免自激振荡,从而为变换器主电路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过载运行时,变换器最终进入开环运行模式,稳定性能与开环运行模式下相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8.
基于未知输入观测器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故障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具有不确定性和系统故障的非线性系统,利用神经网络构造了全阶未知输入观测器,在获得系统的状态观测信号的同时得到了系统的故障观测信号。通过在故障观测神经网络权值的调整规律中引入死区函数,从而提高了故障观测对系统不确定性的鲁棒性。利用得到的故障观测信号,可以方便地检测系统的缓变故障和突变故障,实现了对系统故障的快速检测,降低了误检率。仿真示例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多传感融合的自动钻铆孔位在线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获得飞机壁板自动钻铆中孔位的实际位置和法向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和激光测距多传感器融合的孔位在线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实时获得钻铆任务的孔位偏差修正量,从而保证壁板钻铆质量。首先,通过建立视觉和激光测距传感器与钻铆机参考坐标系间的映射关系,获得了钻铆孔位在线测量的多传感器融合模型,给出了孔位位置和法向的在线测量原理。然后,为了简化标定过程和提高标定精度,设计了一种同时适用于视觉和激光测传感器的标定板,给出了位置和法向测量的标定方法。最后,测量试验表明,多传感融合的在线测量方法孔位测量位置误差≤0.2 mm,法向误差≤0.3°,能够满足飞机钻铆孔位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主从式航天器编队过程中存在的通信距离约束、航天器之间的碰撞以及空间干扰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和人工势函数的分布性协同控制方法。当初始通信网络连通时,通过在分布式协同控制器中引入吸引势函数,保证整个编队过程中通信网络始终是连通的。针对主航天器速度仅有部分从航天器直接可知的情况,为每一个从航天器设计分布式的速度观测器估计主航天器的速度,从而实现航天器之间的速度协同。此外,通过在控制器中引入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外界干扰进行观测,显著增强了航天器编队的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不但能够实现对主航天器的速度跟踪以及航天器之间的队形保持,而且能够在编队过程中实现通信网络的连通性保持和航天器之间的碰撞规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