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125篇
航空   1138篇
航天技术   25篇
综合类   624篇
航天   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51.
数智化技术是大型风洞设备设计、建设与运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对国内外大型风洞设计建设中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分析了当前大型风洞设备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数字化多学科协同设计、数据分析管理、数据交互与融合、智能制造与装配、健康管理、智能机器人等数智化技术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数智化风洞系统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52.
攻角对涡轮叶片表面流动及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剑博  朱惠人  刘聪  李红才 《推进技术》2014,35(10):1372-1377
利用短周期跨声速换热风洞测量非设计状态下攻角对涡轮叶片表面静压及换热的影响,研究攻角对涡轮叶栅压力分布及换热系数分布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攻角变化对吸力面压力分布影响较大,正攻角时在靠近吸力面前缘处产生很大的逆压梯度,随攻角增大吸力面后部压力逐渐增高,负攻角时压力面前缘产生较小的逆压梯度;正攻角主要影响吸力面换热系数,随攻角增大吸力面前缘局部区域换热显著加强,负攻角主要影响压力面换热分布,随攻角减小压力面换热加强,大雷诺数下换热系数分布规律与小雷诺数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53.
扑翼的动态特性使其具有与固定翼完全不同的飞行模式,为了研究扑翼在扑动周期内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建立基于虚拟仪器的扑翼风洞实验测控系统,能够实现对气动力、扑动角度、功率等物理量的实时测量;以斯特劳哈尔数作为扑翼非定常程度的度量标准,并根据斯特劳哈尔数的定义完成扑翼在不同扑动幅度、扑动频率和来流速度条件下的风洞实验;分析扑翼在不同条件下的升力、推力及推进效率,进而得出斯特劳哈尔数对扑翼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扑翼的气动力随斯特劳哈尔数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当斯特劳哈尔数处于特定范围内时,扑翼具有较高的推进效率。  相似文献   
854.
高超侧压进气道溢流方案的改进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高超侧压进气道的性能,通过在其侧板上方添加盖板与在底板开槽的方式对其溢流方案进行了改进.对原型与改型进气道进行了来流Ma =4 ~7流场的数值模拟,并对两进气道进行了Ma =4时不同攻角下的起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低马赫数时(Ma =4,5),在总压恢复系数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改型进气道的流量系数较原型进气道获得大幅提升,Ma =4时,提高20.6%,Ma =5时,提高11.5%.在流量系数增加的同时,起动性能也获得大幅提升,来流为Ma =4时,由-2°攻角下起动提升为+4°攻角下依然可以实现起动.由于溢流方案的改进针对低马赫数时的进气道流场,在高马赫数时(Ma =6,7),进气道的性能基本不变.研究表明,抑制侧板间溢流的同时引入底板溢流的方式是提高高超侧压进气道综合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55.
翼尖支撑测力试验技术采用两台天平同时对同一风洞模型进行测力,开展双天平校准技术研究是实现该项试验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基于双天平测量机理,研究并建立了双天平校准技术:利用两台单天平的校准公式,根据空间力系合成原理和天平载荷分量干扰修正技术构建了双天平同时工作的公式。通过对某专用双天平的单独校准、组合校准及风洞试验,对提出的双天平校准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双天平校准技术合理、可靠,可操作性强,能够为翼尖支撑测力试验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56.
不同条件下平面叶栅风洞流场品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明  高丽敏  刘哲  程昊  王浩浩  郭彦超 《推进技术》2021,42(5):1162-1170
为了全面认识亚声速平面叶栅风洞的流场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以西工大高亚声速平面叶栅风洞为研究对象,实验测量并分析了空风洞的来流品质以及安装叶栅实验件后来流马赫数、来流攻角、叶片数对叶栅流场准确性、均匀性以及周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风洞内主流区域宽广且基本均匀,马赫数偏差不超过0.005,气流角偏差不超过;加装叶栅实验件后的周向流场分布表现出不对称,靠近可移动上侧壁的三个通道的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普遍较差,叶栅中间和偏向可移动下侧壁的通道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较好;来流攻角对叶栅进口流场品质的影响比马赫数更大,在负攻角和较小的正攻角下,叶栅进口流场品质较好;在较大的正攻角下,叶栅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明显下降;叶栅进口流场品质直接影响着叶栅通道内以及出口流场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857.
858.
内转式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内转式进气道的自起动性能以及下壁面泄流对自起动的影响规律,开展了数值计算和风洞实验,数值计算采用准定常的方法,风洞实验通过阴影录像以及下壁面丝线显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进气道的起动状态。结果表明Ma5、攻角0°时进气道不能自起动,下壁面存在大范围的三维流动分离,流动损失严重。为了提高进气道的自起动能力,在下壁面距前缘400mm位置开孔泄流,开孔区域约100mm×40mm,开孔率0.2,实验模型孔径3mm;研究表明,泄流后进气道顺利自起动,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0.25,泄流量损失仅为捕获流量的1%。进一步数值研究表明,泄流构型在攻角0°时的自起动马赫数在4.3~4.4,泄流极大地拓宽了进气道的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859.
电液伺服系统广泛应用于风洞各种执行机构的控制中.随着风洞试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机构小型化的要求,电液伺服系统的工作压力、控制精度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下,液体的弹性是不能忽略的.本文提出对液体体积弹性模量进行测试的两种工程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测量.对于风洞常用电液伺服系统,液体体积弹性模量在900~1000MPa.针对某风洞执行机构调试中发生的问题,利用油液弹性模量的测量结果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与现象吻合.  相似文献   
860.
传统的汽车风洞设计一般参考现有风洞的设计经验和沿用工程估算方法。扩散段是汽车风洞的主要部件之一,它的设计经验和估算方法通常基于均匀来流。笔者采用v2f湍流模型研究两种非均匀来流工况下,不同扩散角对扩散段流动的影响。模型风洞扩散段出口速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使用v2f湍流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扩散段流动特性。与均匀来流相比,非均匀来流大幅度增加扩散段总压损失因数,约增加420%。壁面摩擦损失和流动分离损失的相互作用使风洞扩散段在某一扩散角下存在最小总压损失因数,且扩散段进口速度不均匀度越大,最优扩散角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