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9篇
航空   287篇
航天技术   40篇
综合类   16篇
航天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31.
隐身技术和隐身武器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隐身技术应在注重雷达隐身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红外、声和视频等其它隐身技术;然后介绍了国外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最后指出隐身技术和隐身武器的宽频带、全方位、全天候和智能化是其隐身特性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32.
为分析带分流环的变循环发动机后向雷达隐身性能,利用物理光学迭代法对带分流环的变循环发动机和不带分流环的常规构型发动机分别进行了后向隐身性能计算,得到了两种类型发动机在不同电磁波入射方位角时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并借助感应电流的分析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解释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构型发动机,带分流环的变...  相似文献   
133.
带中心锥航空发动机腔体电磁散射特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中心锥顶角和电磁波入射方位改变对航空发动机腔体的电磁散射特性的影响,采用物理光学(PO)法和等效棱边电磁流(EEC)法,对带中心锥发动机腔体在C波段入射频率f=6 GHz下进行电磁散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水平极化下入射角为4°~28°范围内,中心锥顶角30°的发动机腔体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值较小;由等效电流图上得到特定角度下发动机腔体散射强弱分布,为发动机腔体关键散射区域采取隐身措施以提高隐身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4.
陈中起  于雷  周中良  鲁艺 《飞行力学》2012,30(2):155-159,166
为提高飞行器对地攻击效能,必须对其三维航迹规划技术进行研究。考虑到威胁并非不可穿越,建立了间歇式暴露模型;通过考虑飞行器姿态变化对暴露范围的影响,建立了飞行器战术隐身模型;对传统稀疏A*算法进行了改进,有效提高了规划速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实时规划能力的分步规划算法,并给出了解决在线重规划的方法;最后,在真实地形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了所建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5.
以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为例,概述了吸波材料发展趋势;介绍了两种新型隐身材料(碳纳米管复合吸波材料和左手材料)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吸波材料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6.
对国外航空发动机隐身标准中红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雷达横截面、噪声、排烟、气体排放物、燃油流/油气团的喷出和水蒸汽凝结尾流8方面重点要求进行对比分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隐身技术发展及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7.
针对涡轮发动机隐身需求提出了一种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设计方法,确定了吸波导流环主要设计参数。将涡轮发动机中的导流支板等结构替换为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并对两种结构气动性能与隐身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型支板,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雷达散射面积(RCS)在P波段平均下降1.55dB,L波段平均下降2.70dB,X波段平均下降10.23dB,而从气动性能角度,同样压比条件下,换算流量下降约1.7%~1.8%,总压恢复系数下降约0.04%~0.1%,而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指数下降约0.2%。进气导叶与吸波导流环一体化结构可以明显提高进气系统隐身性能,而对气动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8.
高速飞行器的隐身技术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基本特征、技术途径以及战术运用等,介绍了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等几种常见的隐身技术,简要分析了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介绍了当前飞机的雷达波隐身和红外隐身技术,分别从低RCS外形设计特点、低RCS材料技术的应用、红外辐射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对抗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对F-22飞机的隐身技术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0.
邱菊  昂海松 《飞机设计》2006,(1):15-18,60
通过对普通翼面飞机和翼身融合飞机的气动隐身分析,得出翼身融合飞机升力系数提高、焦点前移、RCS值明显下降。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合理的进一步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