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92篇
航空   559篇
航天技术   19篇
综合类   84篇
航天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实现三维内转进气道的内收缩流场与圆锥前体的外压缩流场的良好匹配,提出了一种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Double-modules Chin Inward-turning Inlet and Conical Forebody,DCII/CF)一体化设计方法,获得一种新颖的双发并置、侧向安装的DCII/CF一体化布局。针对该布局形式,开展了DCII/CF一体化构型与传统的单模块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Single-module Inward-turning Inlet and Conical Forebody,SII/CF)一体化构型的数值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CII/CF一体化布局不仅为内转进气道提供了优秀的前体附面层排移效果,还有效避免了传统SII/CF布局中前体附面层与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在Ma∞=6.0设计状态,DCII/CF一体化布局的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相较传统的SII/CF布局有了显著提高,从0.403提高至0.482;但由于前体附面层的排移,该布局的捕获流量略有降低, SII/CF的流量系数为0.956,该布局则为0.917。而在非设计状态,该布局形式同样具备较好的总压恢复性能,在Ma∞=5.0与Ma∞=4.0的总压恢复系数分别达到了0.586和0.682,明显高于SII/CF的总压恢复系数0.507和0.619。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温度对高速边界层稳定性和转捩的影响,并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转捩结果进行关联,采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和eN方法,对不同壁温、总温条件下的高速平板边界层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转捩预测。温度条件对转捩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会改变快、慢模态的分枝特性,由此改变扰动的线性增长路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边界层本身的不稳定性,引起扰动增长幅值和转捩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壁温或总温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模态分枝类型,且总温的增加对边界层起稳定作用。另外,发现对于相同马赫数,在不高于1000K的壁温条件下,扰动的增长与壁温存在一致性的变化规律,结合eN方法,获得了转捩雷诺数与壁温比和N值的函数关系式。利用该公式,可以对不同初始扰动幅值和壁温条件的边界层转捩进行预测和关联。  相似文献   
3.
4.
航空微机械——微机械用于边界层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篇报告介绍了Brite-EuRam航空微机械课题最近的发展。研究目的是应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抑制飞机机翼上气流分离的可靠性。这个研究课题是由英国航空航天领导的并涉及到Dassauh航空、CNRS和Warwick大学、曼彻斯林、柏林(TUB)、曼特(UPM)Atheus(NTUA)、Laussanne(EPFL)和Tel-Aviv。这个“基础研究”项目是由CEC工业和材料技术研究所CNRS和合作工业联合基金支持的,经费支出大约26人年,1.5百万欧元三年时间。这个课题的目的在于评估利用MEMS技术改善紊流附面层进而推迟分离的可能性。课题进行了两种流场控制的概念研究,控制壁面附近气流方向上湍流结构(马蹄形涡和条纹),控制分离点下游附近的大尺寸横向涡的结构,运用大量的实验,数值模拟和控制系统模型等手段,验证了检测和作功的不同概念。MEMS系统的硬件是以体激励器和传感器的形式发展的。课题研究以在工业相关领域进行实验验证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平板附面层在有和没有涡流器情况下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测量了两种情况下的附面层速度分析和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在涡流器排的近下游,传热性能有很大提高,附而层的速度分布有很大改变,壁面处的速度梯度大大增加,而温度梯度大大减少,原因是旋涡发生器产生的流向涡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边界层转捩对空天飞机性能的影响。在介绍确定边界层转捩起始点的线性稳定性理论和简单关联公式之后,又从噪声影响、头部钝头影响和钝锥飞行试验结果等几方面,讨论了线性稳定性理论的应用。接着介绍了采用转捩函数来确定转捩区的方法。从飞行试验、理论计算和风洞试验等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研究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的途径。重点介绍了NASALangley研究中心的超声速、高超声速静风洞技术的发展。最后,对今后空天飞机边界层转捩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显式有限差分方法用于求解小钝锥高超声速化学非平衡尾流的轴对称边界层方程。该方法既适用于层流也适用于湍流。应用 Goldburg 转捩准则确定转捩初始位置。详细地计算了小钝锥尺寸、飞行速度、高度对尾流转捩和光电特性的影响。从计算中得到转捩和光电特性变化的一些有用规律。对湍流亚密部分的雷达散射截面进行了规律性分析。计算结果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速流中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修正的B/L湍流模型以及多块结构化网格求解了二维N-S方程。分别对超声速流和高超声速流中的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进口马赫数为2.96的超声速流。计算结果准确预测了入射斜激波在平直壁面引起湍流附面层分离的流动特征:分离点的反射激波、分离包引起的膨胀扇以及再附点的反射激波。计算的壁面压力分布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计算的分离区长度与实验值比较有一定误差。本文还对进口马赫数为9.22的高超声速流中压缩角引起的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