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3篇
  免费   556篇
  国内免费   168篇
航空   1756篇
航天技术   102篇
综合类   275篇
航天   2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间隙非线性环节广泛存在于飞行器的结构当中,由其引发的极限环振荡(LCO)往往造成结构的疲劳破坏,但目前关于全动舵面非线性颤振机理和被动抑制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典型含扭转间隙小展弦比全动舵面开展分析,提出了2种典型的非线性颤振模式,并探索相应的非线性颤振被动抑制方法。基于描述函数法和活塞理论建立舵面的动力学模型,考虑到间隙非线性环节导致刚度降低的效果,计算对比了2种不同扭转刚度下全动舵面的非线性颤振特性,进而提出了2种不同的非线性颤振模式,其中,模式Ⅱ不存在稳定的极限环振荡过程,可以有效抑制低于线性颤振边界的极限环振荡问题;研究了舵面根部弯曲扭转刚度和质量特性对非线性颤振模式和极限环初始动压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非线性颤振被动抑制策略。针对所提算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舵面根部弯曲扭转刚度或质量特性可以提高极限环初始动压,甚至改变非线性颤振模式,从而达到非线性颤振抑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2.
分析某型飞机平尾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间隙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影响锥形衬套与平尾转轴、大轴承内圈之间间隙的因素,从理论上对平尾转轴的受力状况和安装间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找出现有飞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排故和处理,为后续飞机提出设计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刘育强  谭春林  赵阳 《航空学报》2015,36(5):1539-1547
为克服磨损速率恒定和磨损影响因素随机性假设带来的不足,并准确预测机构磨损可靠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等效弹簧阻尼接触碰撞力模型和磨损过程离散化方法,建立了关节间隙的时变磨损方程;引入PHI2方法、定义上穿率,将时变磨损方程转变成时变可靠性方程,从而提出了含时变间隙多体系统动力学和PHI2方法相结合的磨损可靠性分析方法。以某星载天线双轴定位机构为例,研究了产品可靠性及参数概率灵敏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磨损各参数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稳定磨损阶段结束以前,接触碰撞力是主导因素,其对可靠性的敏感度是其他因素的10倍以上,此后,间隙将超过接触碰撞力,成为新的主导因素;且间隙存在临界情况,在此之前,间隙的适当增大有利于产品可靠性的提高。相比于现有研究强调磨损随机性、忽略磨损过程的非线性变化和间隙时变对可靠性的影响,所提方法能准确预示磨损及可靠性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改善高压涡轮叶尖径向运行间隙(BTRRC,Blade-Tip Radial Running Clearance)设计和控制合理性,考虑典型载荷下的热载荷和机械载荷和合理选取随机变量,在确定性分析基础上对BTRRC进行了概率设计.通过确定性分析,得出涡轮盘、叶片和机匣的径向变形以及BTRRC随时间变化规律,并找出危险点(t=180 s)作为概率设计的计算点.通过概率分析,不但得到了各部件径向变形的概率分布特征及不同稳态叶尖间隙δ下的失效数、失效概率和可靠度,还找到了影响它们径向变形和BTRRC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航空发动机可靠性和效率,将δ设定为1.95 mm为宜,满足设计和工程要求,为BTRRC的控制和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陈卫  伍越  黄祯君  王磊  袁竭  胡江华  王茂刚  朱涛 《航空学报》2019,40(8):122841-122841
电弧风洞是进行防热材料和防热结构考核与研究的必要设备,也是高超声速地面试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电弧加热器的电极烧蚀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流场污染,影响试验准确性。利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通过对20 MW级片式电弧加热器内部流场中Cu原子809.25 nm跃迁谱线进行实时测量,研究了电弧风洞流场中Cu污染情况和电极烧蚀情况。在获得Cu原子该谱线低能态数密度基础上,估算了运行功率分别在7.3、8.7、10.0和11.7 MW时流场中Cu组分(原子态和离子态)总数密度平均为10.6×1013、11.2×1013、11.7×1013和16.4×1013 cm-3,同时得到平均电极烧蚀率约为1.65×10-5 g/C。试验还发现,TDLAS信号在高温流场建立阶段起伏变化明显,并且在功率跃变时也会出现突然增强而后迅速回落的现象,表明电弧抖动会使电极烧蚀严重加剧。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研究高负荷压气机转子叶尖间隙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软件NUMECA对某4级压气机和其中的1个 典型级进行了不同间隙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间隙超过叶高的0.52%后,叶尖流场出现堵塞,喘点压比衰减速度开始加剧,直 至5.24%性能衰减速度逐渐减弱;在多级环境中,4级压气机间隙增大叶高的0.5%,喘点压比降低了约0.6%~4.3%,间隙增大的叶 排作功能力降低是压气机喘点总压比降低的主要原因,其中前2级间隙增大对总性能影响较大。同时,通过4级压气机试验验证 了间隙对性能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间隙增大叶高的0.78%后,4级压气机喘点压比和峰值效率分别降低了1.4%和0.4%,在 65%~88%叶高时的压比和效率的性能衰减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9.
传统的轴对称基准流场存在两个问题:进气道内收缩比较大,起动性能差;前缘弯曲激波在靠近中心体附近剧烈弯曲,激波损失很大,极有可能造成唇口激波脱体。为此,设计了新型的轴对称基准流场,把较强的前缘激波设计为两道较弱的预压缩激波,显著提高了进气道喉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新型轴对称基准流场设计的内转式进气道性能优良,但存在溢流较严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作者的实验及相关理论,着重分析了实时全息用于风洞流场显示研究可能出现的误差及检定、消除方法。实践表明,配以适当的光源和显示、记录系统,实时全息使全息干涉显示直接再现,现场可视、可调控,免除了实验的盲目性和大量的后续处理,便于灵活选用干涉项,在高速流场尤其是其它光学诊断方法举步维艰的强发光高温等离子体的瞬态及迅变过程的实时连续监测显示诊断研究中亦有一定的优势。现场实验过程中系统只要没有大的过阻尼型的范性移动,用于风洞实验是有效而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