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6篇 |
免费 | 107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60篇 |
航天技术 | 71篇 |
综合类 | 69篇 |
航天 | 1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61.
利用钛铁粉、纯钛粉、铬铁粉或纯铬粉、硼铁粉、镍粉、硅粉和胶体石墨粉,真空条件下通过反应钎涂在低碳钢基体表面制备与基体为冶金结合的碳化物/铁基合金复合涂层.研究Ti的添加方式对涂层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涂层组织结构由粘结相Fe基体相和增强相碳化钛、碳化铬构成.Ti的添加方式对涂层组织结构影响很大.不同的Ti添加方式,导致涂层中碳化钛形态及涂层致密度差别较大.分析认为,Ti的添加方式对涂层组织结构的影响是由于涂层TiC合成时受到的动力学条件不完全相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62.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制孔技术是制约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列举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孔时常见的缺陷类型,以及国内外在制孔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提高制孔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3.
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安培的雷电流在入地瞬间,将使周围铁磁材料磁化并留下剩磁。使用特斯拉计检测剩磁可发现雷电流的强弱、方向、路径与影响范围,对于现场勘查雷击原因、改进防雷措施、学习防雷原理、评价防雷工程质量和雷击保险理赔等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64.
365.
王俊才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1989,2(1):45-48
本对引起熔模精铸Ⅰ级导向叶片壳型上产生“绒毛”缺陷的两个主要方面硅酸乙脂水解液的水解不完全和壳型干燥的不稳底,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出了产生该缺陷的原因,采取了有效措施和制定了合理的工艺,从而消除了“绒毛”。 相似文献
367.
368.
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帽形加筋壁板的剪切屈曲进行了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根据线弹性理论推导了复合材料帽形加筋壁板蒙皮的应变分布;针对复合材料帽形加筋壁板3种蒙皮板条单元截取宽度和两种边界条件,利用理论公式和半经验公式计算了加筋壁板的剪切屈曲载荷;利用特征值法和几何非线性法进行了剪切屈曲模拟分析;将得到的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根据线弹性理论得到的蒙皮应变分布与试验结果一致,验证了推导结果的正确性;选择合适的边界条件和蒙皮板条单元截取宽度,利用理论公式和半经验公式可得到加筋壁板较准确的屈曲载荷;利用特征值法得到的屈曲载荷较试验屈曲载荷高,选择合适的几何初始缺陷系数利用几何非线性分析方法可模拟复合材料帽形加筋壁板在剪切载荷作用下的屈曲过程。 相似文献
369.
非线性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是结构屈曲性能评估的主要手段,然而该方法需要基于精细网格迭代求解,降低结构非线性计算规模是其关键技术之一。采用一种结构非线性有限元降阶方法,对均匀轴向压载荷作用下的网格加筋筒壳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承载稳定性特性分析。该方法将Koiter初始后屈曲理论与Newton弧长法相结合,通过多次使用Koiter摄动展开来跟踪结构非线性平衡路径。计算比较了特征值屈曲载荷和计及几何非线性效应的非线性屈曲载荷值;采用侧向小扰动载荷模拟结构初始几何形状缺陷,分析了缺陷幅度对临界屈曲载荷的影响规律,在验证了非线性有限元降阶方法分析精度的同时,细致考核了该方法在结构非线性屈曲分析以及缺陷敏感性分析中的计算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370.
机器视觉技术凭借其非接触测量、实时性好、可持续工作等优点,在军事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对机器视觉光学照明系统、成像系统、视觉信息处理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机器视觉技术在军事领域进行典型目标物识别、人员识别、装备缺陷检测等典型场景以及典型军事装备上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机器视觉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仍然存在视觉传感器硬件系统难以适应极端环境、复杂的军事目标适应性不足、目标识别的实时性难以保证、多传感器融合获取军事目标信息能力缺乏等问题。同时,对机器视觉技术在军事领域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分析结果可为机器视觉在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实用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