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34篇
航空   666篇
航天技术   51篇
综合类   68篇
航天   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01.
802.
803.
804.
分析介绍了碱集料反应(AAR)对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的危害;叙述了活性集料的岩石类别、发生AAR的地域分布以及AAR损害的鉴别;说明了预防碱集料反应损害最好的方法配制的混凝土中不含碱集料反应因素,并介绍了道面工程预防实例。  相似文献   
805.
全面介绍了国内外标线涂料的研究和使用现况,针对我军机场道面标志画线的状况,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06.
807.
用有限元方法运动飞机轮荷载作用下的柔性道面试验段进行分析得出,试验段的损坏主要是由基层中的剪力造成的。试验结束后开挖检查表明,由于重复荷载基层中存在着横向剪切塑性变形(shear flow)。用多深度弯沉仪(MDD)记录的不同深度上的弯沉值对有限元模型做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深度淡同时间的弯沉预期值和测量值非常一致。对车辙同样如此。分析表明基层中的剪力可能等于剪力强度,这一点与试验段中观察到的损坏模  相似文献   
808.
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滑移网格技术对无轴涵道旋翼与传统涵道旋翼的气动特性进行了非定常Euler方程数值模拟。分别考察了无轴涵道旋翼与传统涵道旋翼气动特性差异,中心孔径、涵道扩散角、涵道翼型对无轴涵道旋翼气动特性的影响。涵道扩散角变化范围为-6°~10°,涵道翼型选择NACA66、NACA0018及NACA4415三种翼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涵道翼型类型对无轴涵道旋翼的拉力分配影响较大,对称翼型能减弱旋翼上方低压涡从而涵道能产生更大的拉力;无轴涵道旋翼比传统涵道旋翼具有更优的拉力性能,转速为18 000 r/min时其总拉力是后者的1.185倍;减小无轴涵道旋翼的中心孔径能提高总拉力值,但整体耗能也将随之提高;涵道拉力占比越高的翼型,其最佳涵道扩散角越大,该状态下涵道拉力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809.
为了探索涵道螺旋桨动力装置工程设计新方法,在自由螺旋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Theodorsen的片条理论,涵道后缘的库塔条件以及边界页微元涡丝的诱导方程,构筑涵道螺旋桨叶片涡强度分布的计算模型,然后用该模型代替Prandtl的动量损失函数及环量函数,使自由螺旋桨的最小能量损失的设计方法推广到涵道螺旋桨基于Betz条件的最优设计。再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即可计算出经过最优设计的涵道螺旋桨的基本尺寸以及涵道的基本尺寸。经过研究证明,在新方法中的涡强度分布计算模型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设计模型的风洞实验与理论计算数据基本吻合,证明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10.
矩形埋入式进气口是一种新型冷风道引气方式,其功能是将飞机外部冷空气引入飞机内部使用。所讨论的矩形埋入式进气口主要应用于发动机舱通风冷却系统。通过对矩形埋入式进气口在亚-跨-超声速范围内流量特性的数值仿真计算,发现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导流板角度增大,进气口引气流量单调减小。结合风洞吹风试验结果和工程实际需要,认为导流扳角度在15°左右可以参考使用,研究结果可为发动机舱通风冷却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