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8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5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41篇 |
航天技术 | 70篇 |
综合类 | 46篇 |
航天 | 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开展,新型120t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设计被列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对国内外主要液体运载火箭增压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20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贮箱增压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液氧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煤油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增压方案,并针对液氧贮箱采用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的方案开展了理论分析和全尺寸系统级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增压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322.
以飞船热平衡试验为工程应用背景,研究了红外加热笼热设计的方法,介绍了主角系数、最佳电阻、标称利用率、实际利用率等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利用红外加热笼作为热流模拟装置,飞船真空热试验中外热流的模拟情况。 相似文献
323.
324.
325.
发汗冷却是解决高速飞行器关键部位热防护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不同材料的多孔平板为研究对象,以水为冷却剂,利用自行设计搭建的试验平台对多孔平板发汗冷却过程进行瞬态试验测量,得到了不同热流加热环境下不同材料多孔平板内外壁温度变化,并分析冷却剂对不同材料的冷却效果。结果表明:发汗冷却极大降低了多孔平板内外壁温度,起到了有效的主动热防护作用。对于镍、铜金属多孔平板,保持冷却剂水流量约3.5 g/s,在热流密度小于120 kW/m2的条件下,多孔平板内外壁温度稳定在30~50℃。对于陶瓷多孔平板,保持冷却剂水流量约0.32 g/s,在热流密度小于220 kW/m2的条件下,多孔平板内外壁温度基本稳定在30~40℃。在高热流密度315 kW/m2的条件下,对于镍、铜金属和陶瓷多孔平板,发汗冷却时平板内壁温度变化不大,外壁温度分别稳定在约260℃、110℃和130℃。外壁冷却剂处于完全汽化状态,且冷却剂汽化相变位置在多孔平板内部。若无发汗冷却,多孔平板内外壁温度快速升高,其平衡温度较有发汗冷却时大幅提高,进一步表明发汗冷却的巨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26.
在再入端头烧蚀外形计算中,通过对物形参数的自动滤波处理,构造出了一种附加人工粘性项三层显式差分格式。这种格式在外形变化波动区达一阶精度,在外形变化平稳区达二阶精度。数值试验表明,这种格式在保障外形计算精度和增大时间步长、节省计算机时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27.
主要阐述感应加热和红外测温技术在轮盘加温试验中的应用,改变了轮盘强度试验中以往长期采用电阻丝辐射加热方式,从而提高加热速度,加热均匀性,功率可调,可控,改进了轮盘强度试验中长期采用的试验件焊接热电偶的接触式测温方式,从而可实现钛合金轮盘强度试验的测温,可省去滑环引电器和氟里昂冷却系统,节省了热电偶焊装工时,提高了试验效率和测温可靠性,提高了测量精度,特制的中频感应加热器,可实现盘上温度分布梯度。 相似文献
328.
利用化学气相浸渗法制备了 C/ Si C复合材料 ,研究了两种加热方式 (电阻加热和中频感应加热 )下 Si C沉积物形貌、沉积机制以及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 :电阻加热时沉积单元为高温熔滴 ,Si C沉积物为卵石形貌 ;感应加热时沉积单元为 Si C固体粒子 ,Si C沉积物为粒状形貌。电阻加热时高温熔滴易于渗入纤维束内部 ,复合材料结构均匀 ,致密度高 ;而感应加热时 Si C固体粒子多以团聚体的形式沉积在纤维束表面 ,难于渗入纤维束内部 ,复合材料结构均匀性差 ,难以致密。沉积机制的差异导致两种复合材料的结构差异 ,使得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不同 ,电阻加热时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断裂功较高 ;感应加热时复合材料性能较低 相似文献
329.
通过分析高超声速飞行器前缘防热瓦结构,建立了一种开缝前缘的简化模型。针对这一模型的流场通过求解三维可压缩Navier Stokes方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缝隙诱导形成的三维旋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旋涡运动对物面气动加热的影响规律。模型圆弧段缝隙肩部倒圆区因存在较强的三维效应形成“常规”高热流区,而缝隙内主旋涡再附致使侧壁上存在一个“非常规”高热流区;模型平直段展向流动诱导缝隙上方出现较强的旋涡运动,同时流动在缝隙倒圆区形成分离涡并于缝隙侧壁面再附,受这些旋涡运动的影响,缝隙肩部倒圆区转变为局部热流低值区,缝隙侧壁上存在局部热流高值区。 相似文献
330.
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弹性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上的特点带来了一系列的气动弹性新问题。本文回顾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弹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着重介绍和分析了高超声速非定常气动力计算方法、热环境下的气动弹性问题、壁板颤振、推力影响下的气动弹性稳定性问题以及气动推进/气动弹性耦合的多学科交叉问题,相关的主动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亦有所介绍。在已有气动弹性问题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在气动弹性领域需要解决和关注的若干问题,包括高超声速气动弹性试验、燃料消耗的质量变化对于飞行器气动弹性特性的影响以及气动弹性力学与飞行力学综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