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122篇
航空   1241篇
航天技术   29篇
综合类   117篇
航天   12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内转式进气道流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卫星  顾强  郭荣伟 《推进技术》2017,38(5):961-967
为了改善内转式进气道的性能,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内转式进气道的流动特征及流场控制技术。研究表明:在近壁面唇罩激波诱发了二次流,进而发展形成流向涡,造成低能流堆积,流场分布不均,消弱了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采用型面流场控制技术,重构进气道肩部压力与边界层分布,能够有效抑制流向涡的强度,减小流动损失,改善隔离段出口流场均匀度,提高其抗反压能力。与原方案相比,在设计状态流场控制方案隔离段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20%;最大抗反压能力提高28.4%;总阻力增大9.0%,进气道自起动马赫数由原方案4.2下降到该方案3.8。  相似文献   
882.
张启帆  谭慧俊  陈昊 《推进技术》2017,38(7):1450-1458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的不起动振荡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多缝板的进气道不起动振荡控制概念,并对相关控制方案以及流动机理开展了风洞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高速纹影技术和动态压力测量技术对整个控制过程中的瞬态流动结构和壁面动态压力信号特征进行了记录。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喉道后的唇罩上还是喉道前的压缩面上设置多缝板,均可在进气道不起动时通过泄流平衡进气道进出口流量差,进而达到抑制振荡的目的;随着多缝板的开启,进气道内的压力振荡幅度均不断减小,但是振荡频率的变化却并不相同,相较唇罩开缝方案中的频率保持不变,压缩面开缝方案中的振荡频率将随着通道内亚声速区的不断增大而升高;此外,压缩面开缝方案相较唇罩开缝方案能够对不起动过程中产生的分离包卸除,因而能够增强进气道的再起动能力。  相似文献   
883.
为获取预冷器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内流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设计了一种在扩张段加入台阶型预冷器的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并利用混合网格建立了仿真模型,获得了Ma6.0来流条件下带预冷器进气道与原型进气道在节流状态的数值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引入预冷器后进气道临界耐反压能力略有下降,并且进气道下游背压在1.0≤pb/p0<150时出口性能参数明显下降;预冷器上游总是存在节流,上游节流程度由预冷器的堵塞和出口背压共同决定,当pb/p0≤20时,上游流场结构完全由预冷器的堵塞作用决定,当pb/p0>20时,由两者共同决定;进气道下游背压在20≤pb/p0<275时,预冷器为上游流场带来消极影响,而当背压在20≤pb/p0<200范围时,预冷器的引入能有效改善下游流场品质,通过上下游的耦合作用,出口性能参数在pb/p0  相似文献   
884.
针对双通道内并联式进气道,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模态转换过程中分流板高度对抗反压能力及高/低速通道质量流量耦合时的流动特性,得到低速通道工作边界曲线,并使用动网格计算方法验证了其可靠性。结果表明:模态转换过程中随着低速通道反压增大,结尾激波会扰出低速通道并在喉道处周期性振荡,进而影响高/低速通道质量流量分配特性;当结尾激波发生周期性振荡时,反压越大,振荡频率越小,当反压进一步增大时,进气道将出现不起动;随着低速通道关闭程度增大,其抗反压能力减弱,进气道更容易发生不起动。  相似文献   
885.
针对双旁侧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中S弯流道内部流向涡产生的大畸变问题,提出了参数化设计技术,并基于典型飞机前体设计进气道构型,利用Liutex涡识别技术分析S弯流道内部的流动机理,并探索提升进气道出口流场品质的设计技术。研究结果表明:Liutex涡识别理论在进气道流场中能够有效识别流向涡的大小和强度;为抑制流向涡的产生和发展,降低出口畸变,进气道入口处上唇口一侧流道应采用较小的曲率,下唇口一侧则需要增大曲率;S弯流道末端应增大扭曲程度以将流向涡推至进气道出口中间区域。本文研究可有效抑制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出口畸变,为控制S弯流道内部流向涡结构探索新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86.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串与肩部分离泡相互作用时的流动振荡问题,在来流马赫数为6的激波风洞中,采用高速纹影拍摄结合壁面动态压力测量,研究了有/无抽吸情况下激波串与肩部分离泡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当激波串前移至肩部附近时,有抽吸进气道也会产生大尺度的分离泡,进而有/无抽吸进气道内的激波串均会与肩部分离泡形成耦合振荡,并造成严重的脉动压力。在激波串的推动下,分离泡能够自由地越过肩部凸拐角,使得其自身的低频振荡特性能够显现。激波串内的压力波动会显著改变分离泡的形态,而分离泡形态的变化又会影响激波串内的压力,两者相互耦合从而维持这种低频振荡。无抽吸进气道具有相同的低频耦合振荡特性;而抽吸缝阻碍了上下游的信息传递,使得有抽吸进气道的分离泡低频振荡显著,而激波串振荡具有一定的宽频特性。经分离激波振荡范围和进气道入口速度无量纲后,有/无抽吸进气道低频耦合振荡的St均处于0.011~0.021,与经典分离泡的低频振荡特性相当。  相似文献   
887.
TBCC用轴对称进气道流量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亚岗  袁化成  郭荣伟 《推进技术》2013,34(12):1606-1615
为了满足组合动力进气道在宽马赫数范围内良好工作,开展了组合动力轴对称进气道设计,提出了多种轴对称进气道变几何方案以实现进气道/发动机流量匹配。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各变几何机制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各方案优劣。结果表明:外压段溢流、内压段溢流及扩压段溢流均能实现进气道/发动机流量匹配;外压段溢流变几何机制较复杂,其中改变唇罩角度和移动部分中心锥时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高,且移动部分中心锥时进气道压差阻力较小;内压段溢流各方案变几何机制相对简单,但溢流区域较大,斜激波易导致中心锥表面流动分离。其中采用外罩设置放气孔的形式时,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高,压差阻力较小;扩压段溢流方案实现简单,溢流区域小,进气道性能较好。   相似文献   
888.
通过飞行试验研究了蚌式进气道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内部流场特点。研究表明,当飞机迎角增大时,鼓包表面对前机身来流附面层的吹除效果增强,同时鼓包后方由于流道弯曲产生的流动分离得到抑制,使得发动机稳定工作裕度提高;而侧滑会导致鼓包左右两侧附面层吹除效果出现显著差异,从而使得下游进气道内流体顺着从鼓包迎风侧指向背风侧的方向偏转,进而对发动机稳定裕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89.
介绍了CFM56-7B起动系统的原理以及起动活门控制方式,对机队起动活门的故障进行归纳与分析,在无法获得制造厂家的技术支持下,反推出可指向起动活门的控制参数存储地址,探索出更加精准有效的监控方式与算法,为国内同行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0.
<正>在美国军用飞机发展史上,B-1战略轰炸机的发展最具有戏剧性,起伏跌宕、错综复杂,前后牵涉6位总统。隐身技术使濒临绝境的B-1起死回生,又焕发了青春,成为美国三大主力战略轰炸机之一,在近几年的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濒临绝境B-1的发展上下几经周折。研制计划在肯尼迪总统在位时提出,一提出就遭到不少美国政府官员的反对,因为,20世纪60年代,"导弹万能论"的思想占上风,普遍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