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46篇 |
免费 | 1179篇 |
国内免费 | 49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748篇 |
航天技术 | 758篇 |
综合类 | 397篇 |
航天 | 17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237篇 |
2019年 | 249篇 |
2018年 | 146篇 |
2017年 | 182篇 |
2016年 | 185篇 |
2015年 | 187篇 |
2014年 | 253篇 |
2013年 | 213篇 |
2012年 | 304篇 |
2011年 | 332篇 |
2010年 | 342篇 |
2009年 | 319篇 |
2008年 | 325篇 |
2007年 | 295篇 |
2006年 | 301篇 |
2005年 | 272篇 |
2004年 | 243篇 |
2003年 | 214篇 |
2002年 | 194篇 |
2001年 | 171篇 |
2000年 | 130篇 |
1999年 | 154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772.
773.
针对传统设计方法缺乏物理背景等不足,利用流动数值仿真及相关性分析的手段,对几何外形与流动变化的相关性规律进行经验总结,并将这种设计经验进行数值化描述后,引入到优化设计中,建立新的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模型,使设计模型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从而提高设计效率,改善设计结果。通过高速自然层流翼型HSNLF0213的优化设计,利用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建立具有物理意义的优化模型,开展了基于单点优化设计且同时满足多点设计要求的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对这种设计方法及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设计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74.
775.
提出了一种表示复杂动态系统数学模型的分层结构,探讨了模型变量与参数在实时仿真程序中的引用-赋值关系,提出了一个既包含了模型的数学特征,又包含了模型实时运行所需的信息的实时仿真模型分层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时仿真模型库及实时仿真模型自动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776.
为了研究工作马赫数范围Ma0~6的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的工作特性,设计了一种三通道内并联型可调内转进气道,为了适应进气道能宽速域正常工作,在内转进气道的顶板压缩面上进行了变几何设计,可以调节进气道的内收缩比,兼顾了进气道低马赫数下的起动性能和高马赫数下气动性能。采用三维数值仿真的方法对进气道在过渡模态下的反压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改变隔离段反压或者涡轮通道反压的大小来调节两通道之间的流量分配和涡轮通道出口的稳态畸变;当增加涡轮通道反压时,涡轮通道的流量系数和稳态畸变会逐渐减小,而冲压通道的流量系数会逐渐增大,最大增加量约为原有流量的23.3%;当增加隔离段反压时,涡轮通道的流量系数和稳态畸变会逐渐增大,而冲压通道的流量系数会逐渐减小,最大减小量约为原有流量的29.3%。 相似文献
777.
778.
利用 dSPACE 仿真平台进行某型反舰导弹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软件设计,比较传统方法具有方便、高效、精确等优越性。简要介绍了 dSPACE 实时仿真平台及其软件环境,并提出了半实物仿真软件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79.
逃逸复飞特性对于确定舰载机的进舰速度、航母航速与着舰海况等级限制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逃逸复飞的任务要求,提出了离舰滑跑距离、逃逸复飞段最大迎角相对进舰配平迎角的增量和着舰时的俯仰角作为安全性评定的3个参数。建立了数字飞行员模型,基于数字虚拟飞行仿真计算的方法,获得了满足逃逸复飞安全要求的参数适配包线。研究结果表明:在每一确定的着舰重量下,均对应存在一个最佳的进舰速度范围,能够使舰载机逃逸复飞的离舰滑跑距离最短;逃逸复飞段最大迎角相对进舰配平迎角的增量、着舰时舰载机的俯仰角分别决定了进舰速度大小的上、下边界;舰载机重心位置变化将使参数适配包线的边界位置和范围发生改变,但边界形状基本不变;航母航速减小将显著地缩小参数适配包线;适配包线内每一点的逃逸复飞成功率,可以为不同海况等级下的逃逸复飞安全性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0.
简述对谐振腔光纤陀螺入射光进行频率调制的基本方法,采用洛仑兹公式来描述光纤陀螺的传递函数,结合输入信号特征,建立其频域的数学模型,最后给出结果和相关仿真图形,以及关键参数的优化值和优化方向,再对全光路的结构提出具体的配置建议,仿真结果表明,谐振腔光纤陀螺具有良好的线性工作区间,精度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