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5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158篇
航空   1516篇
航天技术   175篇
综合类   195篇
航天   28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光学元器件随飞行器在大气中飞行时,其工作性能越来越多地受到大气悬浮汇聚微粒的影响。大气微粒在复杂流场中呈现何种运动汇聚效应,对于合理准确评估机载光学元器件的工作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而复杂气动流场中微粒分布状态的预估一直是飞行器外界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气动问题的复杂性、大气中微粒的多样性一直是制约各种试验手段展开、数值模型建立的主要因素。利用先进的激光粒子图像技术,在风洞中对舵面旋涡主导的复杂流场中的微粒速度及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测量舵面翼梢脱落旋涡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激光片光扫描流场全域,同时高帧频CCD相机同步曝光,利用PIV 拍摄到的流场中涡流截面内微粒分布的瞬态图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原始粒子图像进行互相关、二值化处理,通过对图像区域内的灰度值计算,统计相对流场截面内的粒子浓度系数,得到在复杂旋涡结构流场内瞬态粒子的分布特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大气中微粒在激光片光下的米氏散射原理,可以有效地拍摄到复杂流场结构下粒子光学散射及分布的特性图像,解决了传统环境测试设备无法对复杂条件下流场内粒子分布进行实时测量的缺陷;在旋涡为主导的流场中,大气中的微粒由向心力牵引,在涡核周围达到平衡运动状态,微粒环绕涡核形成一条环状带,这一区域中的粒子浓度系数要远大于自由流场中的微粒,涡核中心粒子呈“空洞”状态。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双级轴向涡流器文氏管长度对流场和喷雾特性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和试验分别研究了4种文氏管长度的双级轴向涡流器方案的下游流场和匹配喷嘴的雾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文氏管无量纲长度由0.23增加至0.49,一级涡流器流量系数由0.98降至0.7,二级涡流器的流量系数保持0.75不变,涡流器出口旋流数由0.08增至0.48,旋流扩张角由闭合状态增至约90°,涡流器下游流场由反转回流区变为传统回流区。文氏管长度最短的方案的索太尔平均直径(SMD)和喷雾锥角受涡流器压降的影响较小,而其他方案的SMD和喷雾锥角受涡流器压降影响较大,且在相同涡流器压降和油压下,SMD和喷雾锥角随着文氏管长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93.
双层壁冷却结构中多排射流冲击冷却的换热和流阻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宏  祖迎庆 《航空动力学报》2021,36(8):1621-1632
采用稳态热敏液晶技术对双层壁冷却结构中的多排(包括顺排和叉排)射流冲击冷却结构进行了风洞实验,同时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两种射流冲击冷却结构的传热和流阻特性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流量系数和冲击靶板上的努塞尔数均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而冲击孔的排布方式对面平均努塞尔数的影响较小,但是叉排结构的流量系数高于顺排结构,且冲击靶板上换热更加均匀。数值结果显示冲击靶板中心区域的流量分配和换热均随着冲击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在下游区域内恰好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机械产品强度与应力干涉理论,分析计算了无人机飞控系统重要组件舵机中的位置反馈电位计耐磨可靠度和可靠性系数,估算了不同可靠度情况下的舵机的可靠工作寿命,为无人机飞控系统设计和使用维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管宇  陈亮  曹奇凯 《航空学报》2021,42(8):525782-525782
为深度挖掘老龄飞机的寿命潜力,提出并应用了基于增量考核的飞机延寿方法。以寿命增量考核为主线,围绕定基点、再更新、获增量展开。通过将体现飞机使用严重程度的当量飞行小时作为延寿基点,科学处理了老龄飞机已消耗寿命。开展4种不同状态到寿飞机的深度拆毁与损伤评估,全面掌握机体疲劳关键薄弱部位,确立机体结构修理基点。建立以疲劳薄弱部位耐久性修理为核心、关键部位新型增材修复、隐蔽区域高精度损伤检测为支撑的规范性飞机延寿大修技术体系。以较小的重量代价,大幅改善了机体结构原有疲劳品质,实现对累积损伤"清零"与结构状态"统一",消除所有影响飞行安全的隐患与故障,实现了对机体结构的"再更新"。进而通过全尺寸疲劳试验系统验证更新飞机的寿命增量,形成了完整的飞机结构修理与延寿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96.
针对地球反照对近地卫星太阳电池阵的影响,分析卫星轨道与星下点的受照射情况,进而建立太阳电池阵输出电流模型,利用太阳电池阵电流的遥测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给出地球反照下的输出电流模型参数,然后利用延时遥测数据与拟合数据计算地球反照系数,同时分析地球反照对于太阳电池阵输出电流的影响,最后结合某低轨卫星的实际在轨测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630 km高度的近地卫星,地球反照系数在5%~8%之间;且随季节变化明显,从春至秋逐渐减小,从秋至春又逐渐增大;可为测控中的遥测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Oliver于1993年提出的K分布形状参数的V-估计器(VE),虽然具有免于求解非线性方程的计算因而估计效率高的优点,但是,其估计精度却低于许多其他矩估计器的估计精度,且有时会出现奇异值的情况.为扬长避短,在对V-估计器的估计偏差进行推导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Monte-Carlo实验,V-估计器改进成本文提出的具有校正项的V-估计器(VCE).VCE克服了V-估计器的上述缺点.仿真实验表明,VCE的估计精度不但显著优于VE,而且在效率和精度上都优于通常被认为是精度最高的矩估计器中的U-估计器.特别是,实验结果显示,VCE更适合于小样本长度下的情况,这个特点使得它更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98.
进气对某回流燃烧室性能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不同进口气流角对某回流燃烧室性能影响,进行了回流燃烧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进口气流角度对回流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分布影响不同,回流燃烧室中装配30°整流叶片的轴向扩压器时出口温度分布系数是无整流叶片的轴向扩压器时的1/2,而径向温度分布系数比无整流叶片的轴向扩压器时小得更多.不同的进口气流角对点火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小高径比扰流柱冷却通道的换热和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涡轮叶片尾缘处圆形小高径比扰流柱冷却通道的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进口雷诺数和扰流柱间距对冷却通道换热和流动特性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进口雷诺数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冷却通道端壁的换热性能,但这种改善能力随着进口雷诺数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同时降低冷却通道的压力损失系数.在两种扰流柱间距中,流向间距是影响端壁换热性能的主要因素,随着流向间距的减小,冷却通道换热性能逐渐变好,压力损失系数降低;横向间距是影响冷却通道流动损失的主要因素,两者大小成反比关系.在通道计算中,扰流柱平均换热性能约是端壁平均换热性能的1.8倍,端壁换热权重约是换热面积比0.824倍,同时该权重几乎不受进口雷诺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中心进气转静盘腔一维流动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立  谭勤学  吴康  任静 《航空动力学报》2015,30(11):2584-259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动盘面边界层夹带流量进行分析,以改进转静盘腔一维流动模型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边界层速度分布的1/7幂律假设低估了自由盘边界层夹带流量,从而影响了一维流动模型对源区边界的计算精度;传统的关联式未能有效地归纳不同工况下转静盘腔内动盘面边界层夹带流量,从而影响了一维流动模型对核心区气体转速的计算.通过归纳数值模拟结果中的自由盘和转静盘腔内动盘面边界层夹带流量,对传统一维流动模型中源区边界及核心区气体转速的计算提出修正,并对修正后的一维流动模型进行实验验证,表明该修正明显改进了一维模型对腔内径向压差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