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9篇
航空   363篇
航天技术   17篇
综合类   70篇
航天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湍流和转捩研究是流体物理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方法、实验方法、数值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介绍亚谐共振理论、二次失稳理论、非线性自相互作用理论(非亚谐共振)、PSE模拟等转捩理论;CS-solitons发现的实验事实,湍流边界层中的Bursting过程的描述等近年来湍流和转捩研究最重要的进展。Kachanov和作者的发现为在物理建立从层流通向湍流的道路提供了重要机制,这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相似文献   
282.
壁温对钝三角翼边界层稳定性及转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83.
284.
285.
低雷诺数下进气道异常起动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激波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对一种二元混压式进气道在实验中低单位雷诺数下反而呈现出自起动特征的异常现象进行了研究。根据激波风洞的反复实验观察,表明随着来流单位雷诺数的降低,在继进气道进入不起动状态之后又会重新出现自起动特征的异常起动现象。该结果与层流模型计算得到的流场结构相符,而与湍流模拟结果差异显著;分析表明,层流情况下,由于分离区向前体压缩面大范围地延伸,缓解了进气道入口的逆压梯度,从而在喉道处可以形成主体为超声速的通畅流道,而湍流情况下,进气道入口处激波/边界层干扰形成过分集中的分离泡则呈现明显的壅塞状态;尽管层流情况下进气道流场结构呈现出较为通畅的类似起动的特征,但其流量系数仍明显低于湍流的情况。因此,实验上所观察到的这种异常起动现象严格地说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起动状态。  相似文献   
286.
采用长细管法进行脉动压力转捩探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简便地使用测量模型表面脉动压力特征的方法探测边界层转捩位置,需要研究脉动压力传感器接在传统测压模型外的适用性,即通过长细管将模型表面的脉动压力信号传递到脉动压力传感器上的方式是否可得到转捩的特征信号。首先采用信号发生器驱动扬声器,在无风条件下,测量了长细管对不同频率声压信号的传递损失情况。证明了所采用的长细管系统具有合适的工作频带。然后在西北工业大学NF-3低速风洞二元实验段、实验风速为30m/s的条件下,对弦长为800mm、展长为1.6m的翼型模型沿弦向进行了脉动压力信号测量,并通过改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判断了模型表面的转捩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长细管系统进行脉动压力方法转捩探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7.
郑赟  李虹杨  刘大响 《推进技术》2014,35(3):296-304
为了初步研究γ-Reθ转捩模型在高超声速领域的适用性,在自行开发的CFD程序中添加了该模型,利用T3系列平板算例对该模型的实现进行了验证;针对高超声速流动,选取压缩面绕流和双圆锥扰流等算例,分别利用该转捩模型、全层流模拟、以及传统的湍流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尽管该转捩模型是在低速流动的基础上发展的,它仍能准确预测高超声速流动下的转捩现象。  相似文献   
288.
基于Gama-Theta转捩模型的气冷涡轮气热耦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涛  边昕  冯宇  黄洪雁 《推进技术》2014,35(7):932-940
基于非结构化混合网格,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了N-S方程,对流项格式为AUSM+,梯度的求解方法为加权最小二乘法,求解器采用LUSGS隐式求解方法,并进行了预处理和网格重排序。与导热方程耦合,搭建了气热耦合平台,采用直接耦合方法,交界面互相传递温度,并且采用能保证通量守恒的面积加权类的插值方式实现数据传递,将γ-Reθt两方程转捩模型应用在流场程序中。通过MARKII叶片4311和5411工况的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转捩模型对压力分布的影响不大,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通过间歇因子的分布可以看出,γ-Reθt模型成功地预测了从层流到湍流的转捩过程,在层流区采用γ-Reθt模型计算的涡粘系数与真实流动情况更加吻合,由于涡粘系数对传热的影响很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边界层的层流区和转捩区的传热计算的精度,得到的温度和换热系数与实验值吻合更好,但是该模型是和SST模型耦合在一起的,由于SST模型的局限性,所以对激波和边界层干扰区域的模拟产生了7%左右的温度误差。  相似文献   
289.
为深入探索尾迹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叶型损失的影响,对IET-LPTA后加载超高负荷低压涡轮叶型的定常与非定常气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低速二维叶栅风洞上进行,该风洞通过上游辐条对尾迹进行模拟,采用热线探针与三孔气动探针作为测试手段。实验发现上游尾迹在低Re状态下对吸力面分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叶型损失。同时研究了不同雷诺数(Re)与来流湍流度(FSTI)对上游尾迹与附面层相互作用机理的影响,发现Re对叶型损失的影响是单向有利的,发现FSTI对叶型损失的影响是双向的。  相似文献   
2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