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9篇
航空   363篇
航天技术   17篇
综合类   70篇
航天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当θc=10°之尖锥边界层出现转捩流态时,由于背风面与迎风面边界层转捩的不对称性所诱导的气动负荷,包括诱导法向力,诱导俯仰力矩,以及诱导法向力的作用点要随雷诺数而变化,转捩诱导法向力的存在,证实边界层转捩会在物面上诱导出压力增量,即存在着转捩诱导压力。  相似文献   
242.
钝锥飞行器俯仰振动时,非对称边界层转捩区前后移动相对于俯仰角运动的滞后将产生显著的非定常气动效应,导致飞行器俯仰动稳定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运动失稳。将基于气浮轴承的动态试验技术与转捩红外测量技术相结合,建立了钝锥动态转捩风洞试验技术。该技术采用气浮轴承提供俯仰运动自由且阻尼极低的支撑环境,采用红外热像仪实时测量飞行器表面整体转捩状态。开展了9°钝锥标模动态转捩试验,研究模型绕俯仰轴转动时边界层转捩区前后移动的非定常气动作用与飞行器运动的耦合效应。测量试验观察到了动态转捩试验迎角振荡现象,并发现了转捩区前后移动相对于迎角振荡的滞后现象,获得了转捩滞后时间。  相似文献   
243.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二维平板超声速边界层中,由壁面处安装的激振薄膜引入的扰动的演化过程.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由激振薄膜引入的扰动能很快演化成标准的T-S波,但扰动的各物理量的演化为T-S波的速度并不相同,即各物理量并不同时形成T-S波,速度最先形成,而温度最晚.在相同的条件下,由不同激振形式或不同宽度的薄膜引入的扰动的演化速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44.
考虑自由转捩的定常/非定常流动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求解,对于翼型流动细节的精确模拟和气动力的精确预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动模态分解(DMD)方法进行流动稳定性分析,再结合e N方法,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翼型绕流的转捩预测新方法,称为DMD/e N方法。相比于传统的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DMD方法不需要求解附面层方程和线性稳定性方程,也没有引入平行流假设,具有更好的理论适用性和算法鲁棒性。开展了NLF0416、S809和SD7003等翼型的转捩预测数值验证研究,通过与实验结果以及与传统的基于线性稳定性分析的e N方法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所发展的转捩预测新方法在预测翼型的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转捩方面的正确性,也表明了该方法具有解决含层流分离泡的翼型绕流转捩预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245.
自然层流超临界翼型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研究发展我国自然层流超临界翼型NPU-L72513的设计思想,设计要求和转捩位置的判别技术和设计方法,首次提出了利用弱激波形成足够顺压梯度的自然层流超临界翼型设计思想,解决了维持层流所需的有一定顺压梯度压力分布形态和无激波超临界翼型的屋顶状压力分布要求的矛盾。风洞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自然层流超临界翼型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46.
由德国宝马*罗*罗(BRR)、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GTE)和德国宇航院(DLR)联合开展了“叶背表面曲率的变化对高压涡轮尾迹损失的研究”。此课题包括三套涡轮叶栅,G1由BRR气动设计,DLR和GTE共同试验;G2由BRR气动设计,GTE试验;G3叶栅由GTE气动设计、加工和试验。通过研究得出了G1、G2和G3三套叶栅,在β1=41.4°、56.4°和26.4°,M2tis=0.70、0.85、1.0和1.15时,叶背表面带和不带附面层转捩线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47.
压气机叶栅叶片表面附面层流态变化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波  王掩刚  肖敏 《推进技术》1999,20(3):64-68
以平面叶栅中的二元叶栅模型为试验对象,测量了在不同来流条件下叶片表面流场分布情况及栅后气流参数,分析了不同来流条件下叶片表面附面层流动状态的变化。并借助数值模拟手段重点研究了在不同来流马赫数和冲角下,叶片表面压力梯度对层流附面层向紊流附面层转捩过程的影响,通过利用实验数据分析研究来流条件对转捩过程的影响,为从机理上更深刻地认识叶片表面粘性附面层转捩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8.
本文对声激发控制边界层转捩问题在低湍流风洞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展向一排九只小发声器装在表面带小孔的平板模型内。用液晶膜技术显示边界层状态,根据表面热膜信号确定强迫边界层转捩所需输入发声器的最小功率(转捩阈值)。实验结果表明:边界层转捩位置可以用内声激发扰动控制。能迫使层流边界层转捩的声扰动频率范围远比模型试验的Tollmien-Schlichting波频率范围宽。转捩阈值出现最小值的有利输入频率与发声器本身的频率特性有关。应用低脉冲比的声扰动对控制边界层转捩更为有效。多发声器之间的相互干扰对转捩阈值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利的,然而实验中也发现有声扰动相互抵消的不利情况。  相似文献   
249.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风洞实验区流场的扰动与边界层转捩区内的速度脉动及其强度、谱特性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实验区流场的扰动对转捩区流场起作用的条件和规律(即转捩对外界扰动响应的条件),这项工作是研究修正风洞背景流场噪声和湍流度对转捩雷诺数影响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0.
介绍了适用于无气膜冷却涡轮叶片上包括前驻点在内的整个型面外换热系数的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中,驻点区采用考虑了来流紊硫度影响的相似解方法,其它区域引入“紊流度粘性”的概念来求解,实验表明,这种方法较成功地模拟了涡轮叶型型面边界层转捩和过渡区的换热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