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6篇 |
免费 | 211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71篇 |
航天技术 | 79篇 |
综合类 | 90篇 |
航天 | 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文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预测作了专题综述。文中介绍了目前预测比冲所用的两种主要方法。分析了发动机中的比冲损失。关于比冲预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二相流损失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2.
43.
先进跨声速风洞的设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地设计当代跨声速风洞的稳定段,第二喉道,多喷嘴引射器,特殊的排气系统以及回流道等,对风洞获得低的噪声和低的湍流度,实现经济的增压运行、低的耗气量以及有效地控制和稳定试验段M数、降低风洞运转M数下限等都能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跨声速风洞斜孔壁非线性流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跨声速风洞斜孔壁近壁区域的流动特性,评估气流偏角-压力系数的非线性关联,在0.6 m跨超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基于七孔探针的流动特性测量试验。通过气流偏角和压力系数分布分析了斜孔壁流动的差阻特性,以及马赫数、模型升力对斜孔壁流动的影响,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发展了计算斜孔壁特性参数的微分法,并与经验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斜孔壁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差阻性和非线性,在负压差范围内,近壁流动仍以出流为主;高亚声速时,空风洞模型区孔壁流动特性趋于实壁;安装模型后,随着升力的增大,升力面对应的孔壁区域流动向入流发展,孔壁流动特性趋于开口边界。 相似文献
45.
46.
47.
跨声速翼型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采用多目标分级优化方法并基于求解全速势方程的跨声速粘流翼型计算方法,研究发展了一种多参数、多约束和多目标的跨声速翼型数值优化设计方法,应用该方法可以从普通低速翼型和超临界民办型出发通过多目标优化后得到在跨声速区的多个马赫数下阻力系数最小化的翼型几何外形,设计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收敛快,调用目标函数次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8.
吸取激波捕获和激波拟合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发展了一种求解有激波的跨声速流场的方法,并对回转叶栅中定常跨声速流场做了计算。计算中,通过捕获法确定初始激波位置,然后经反复修正,拟合出确定的流场通道激波。计算表明,这种方法可自动获得清晰的激波,流场中气流各参数分布合理。这一方法可适用于复杂边界和不同进口M数,计算时间仅比势函数方法多一倍左右。 相似文献
49.
跨声速串列转子失速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跨声速串列转子的低裕度问题,就必须了解跨声速串列转子的流场结构与失速机制.设计了叶尖切线速度为450m/s,负荷系数为0.56的高负荷跨声速串列转子.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该串列转子在0.5mm叶尖间隙下的叶尖流场结构与失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叶尖间隙和前、后排叶片周向位置对串列转子特性的影响和失速机制的变化.结果表明:前排叶片的叶尖区域是 影响串列转子稳定性的关键;随着叶尖间隙的增加,串列转子的失速机制也发生变化,从前排叶片叶尖区域的尾迹与径向潜流堵塞后排叶片通道转变为前排叶片叶尖泄漏流堵塞;在较大周向相对位置(后排叶片压力面周向远离前排吸力面)的情况下,串列转子获得最好的效果,随着周向相对位置(PP)的增加,失速部位从后排叶片转移至前排叶片. 相似文献
50.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制了可更换喷嘴的中压气体引射器 ,利用现有中压气源驱动 ,建成一座增压回流引射式跨声速风洞。试验段截面尺寸 2 .4m×2 .4m ,M =0 .3~ 1 .2。稳定段最高工作压力为 0 .45MPa ,最高模型试验雷诺数Rec=1 5× 1 0 6(M =0 .90 ,C =0 .2 4m) ,稳定吹风时间≥ 1 5s。风洞气动回路上分别配置有多喷管引射器、栅指扩散段、跨声速试验段驻室抽气系统及特殊的主排气系统等装置。采用智能自适应解耦控制技术 ,实现总压和M数独立、快速、精确地控制。该气动布局与部段配置及其功能设计 ,在国内跨声速风洞中均是首次采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