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11篇 |
免费 | 970篇 |
国内免费 | 47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884篇 |
航天技术 | 662篇 |
综合类 | 450篇 |
航天 | 12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9篇 |
2024年 | 146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220篇 |
2021年 | 175篇 |
2020年 | 208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215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237篇 |
2012年 | 370篇 |
2011年 | 356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64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190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10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602.
简要比较分析了MDOE方法相对于传统OFAT方法的优势,研究了MDOE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气动模型是现代试验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出基于气动模型的试验设计新方法。为此,文章研究了一类带电缆罩的轴对称飞行器的气动数学模型,并以三角级数的形式给出了模型的通用形式。以某飞行器为对象,以饱和D-最优为准则,分别采用三角级数模型和常用的响应面模型,开展了气动模型对现代试验设计的影响研究,验证了气动数学模型在现代试验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试验设计新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03.
针对两级入轨飞行器的缩比模型,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在马赫数6条件下开展典型级间距状态的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场研究,详细分析干扰区壁面及空间的流动结构与特性。结果表明:试验中模型壁面边界层在激波入射之前为层流状态,在强激波干扰后迅速转捩为湍流状态,因此试验结果在第一道激波作用结束之前与层流计算结果吻合,而在第一道激波作用结束之后与湍流计算结果一致;激波/边界层干扰呈现复杂的三维流动特征和明显的开放结构,强激波在壁面形成的高压区呈弧状向下游展开,轨道级头部产生的入射激波在级间来回反射,强度依次递减;同时,干扰区内存在展向弯曲的主分离线与再附线、沿流向排列的二次分离线与再附线、流动剪切形成的旋涡结构以及包括鞍点、结点、焦点在内的临界点;层流边界层受到激波作用形成的分离区明显大于湍流边界层,同时开放特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04.
高超声速风洞气动布局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国内外高超声速风洞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超声速风洞(Nanjing University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Hypersonic Wind Tunnel,NHW)总体技术指标和要求,对该风洞气动布局设计方案和备部件的气动设计进行了研究.风洞气动布局设计点为马赫数5和8、设计总压为1 Mpa、总温685 K;风洞驱动方式采用高压下吹-真空吸气式方案,运行时间大于10 s、高压气源容积为32 m3、真空容积为650 m3;风洞加热方式采用金属板蓄热式加热器方案;风洞试验马赫数获取方式采用φ0.5 m口径的马赫数5,6,7和8的型面喷管方案. 相似文献
605.
高湍流度时全气膜涡轮叶片表面冷却和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获得高主流湍流度时全气膜涡轮叶片表面的冷却和换热特性,在跨声速风洞中实验研究了质量流量比(MFR)和主流雷诺数(Re)对叶片表面气膜冷却效率和换热系数比的影响。在叶片前缘布置了5排圆形孔,在吸力面和压力面分别布置了3排和6排圆形孔,实验结果由嵌入在叶片中截面的热电偶测得。实验中基于弦长的主流雷诺数的范围为3.0×105~9.0×105,叶栅出口马赫数Ma为0.8, MFR的范围是5.5%~12.5%,主流湍流度Tu为14.7%。实验结果表明:主流雷诺数升高显著增强了叶片表面的换热,使层流边界层到湍流边界层的转捩位置提前。对于吸力面S/C0.2的区域(S/C为当地弧长与弦长之比),气膜冷却效率受MFR影响明显,当MFR大于7.7%时提高MFR会导致气膜冷却效率降低;该区域的换热系数比在中低雷诺数时受MFR影响较小,在高雷诺数时随MFR升高而升高。压力面S/C-0.7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随MFR升高而升高,-0.7S/C-0.4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受MFR影响较小,对于整个压力面而言,MFR升高提高了叶片表面的换热系数。相对于叶片其它区域,压力面后半段区域和吸力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受雷诺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06.
气动热环境试验及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是研究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加热的主要手段。针对临近空间复杂气动外形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环境研究的需要,分析探讨了国内气动热试验及测量技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外形特征以及飞行剖面、边界层转捩和气动热环境特性等,进而分析了气动热环境风洞试验模拟理论,介绍了适用于气动热研究的风洞试验设备及其模拟能力,重点讨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风洞的热流测量技术发展近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在以长时间、高热流、高壁温为主要特征的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中,无法应用风洞环境下的热流测量技术,因而介绍了目前飞行试验中采用的气动热测量技术,讨论了根据结构温度反辨识表面热流存在的问题,以及热流传感器表面的\"冷点效应\"、表面催化特性等因素对飞行试验气动热测量的影响,提出了后续工作中应重点研究和解决的临近空间飞行器气动热环境测量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607.
为快速评估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方案在可重复使用宽域高速飞行器上的适用性,对飞行器动力方案中至为关键的低速段动力方案进行了综述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动力方案在解决宽域工作问题方面基本原理的差异,给出了各方案的工作过程及宽域工作性能,并概括分析了典型方案所适配的目标飞行器的基本情况,为飞行器总体动力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宽域高速飞行器任务需求差异对低速段动力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宽域加速型任务与高速巡航型任务差异较大,但随着飞行器马赫数上限的增加,两种任务模式下低速段动力方案选择的差异开始变小;对于某一确定飞行任务的宽域高速飞行器,满足其加速需求的低速段动力方案也不唯一;基于涡扇的变循环发动机方案、燃料直接预冷发动机方案及火箭冲压RBCC与现货涡轮发动机组合的方案在加速型任务与高马赫数巡航型任务中均可适用;基于现货发动机改造及组合的低速段动力方案,在低成本、高敏捷的两级入轨飞行器第一级中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608.
远程高超声速飞行器处于极为恶劣的气动加热与振动耦合环境中,长时间的高温与振动载荷相互叠加会导致飞行器热防护材料出现裂纹、错位、剥离或脱落,甚至会引发致命的安全事故。因此热防护材料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的地面热/振联合试验测试,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安全可靠性设计极为重要。建立高温与振动复合试验环境,设法解决轻质多孔隔热材料在强振动下,表面温度难于准确测量与控制的难题,制作水冷式隔热装置保护价格昂贵的振动激励设备等,实现了1 500℃高温环境下高超声速飞行器轻质隔热材料的热/振联合试验。得到非金属隔热材料陶瓷纤维板内部的断裂形貌及裂纹断面特征。根据试验前、后材料的表观及微观变化以及内部结合剂的变化等试验结果,对材料进行改进。经过试验测试后,达到了使用要求。本文建立的1 500℃极端高温环境下的热/振联合试验系统及试验结果为远程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材料的抗振动能力评估、隔热效果确定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09.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