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76篇
航空   677篇
航天技术   30篇
综合类   103篇
航天   7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701.
超声速边界层抽吸孔隙内流场结构分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健  范晓樯  王翼  陶渊  李腾骥 《推进技术》2017,38(11):2463-2470
由于流体处于超声速和亚声速状态时,其性能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超声速边界层抽吸孔隙内。为了对超声速边界层抽吸孔隙内流场结构进行分类,主要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超声速边界层抽吸孔隙内流体的流动状态以及不同流动状态时抽吸孔隙内流场结构对抽吸腔反压的响应特点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数值计算方法做了试验验证。数值计算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的二阶迎风格式来离散二维可压N-S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通过改变抽吸槽宽度D的方法来实现抽吸槽内流体处于不同的流动状态。根据抽吸槽内流体的流动状态的不同,将超声速边界层抽吸分为亚声速型,临界声速型和超声速型。分别对不同抽吸腔反压时三种抽吸类型流场结构变化特点以及声速流量系数Q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抽吸类型对抽吸腔反压的响应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当δ/D8.6时,即对于亚声速型抽吸而言,Q随δ/D减小而线性增加,且Q随p_c/p_0减小而减小。当δ/D8.6时,即对于超声速型抽吸而言,Q随δ/D减小而迅速增加。另外,随p_c/p_0增加,Q先保持不变,当p_c/p_0增加到0.225时,Q开始减小,并且当p_c/p_0增加至0.675后,Q减小速率发生了突变。分析原因在于超声速型抽吸,抽吸腔反压向抽吸槽内的传递受到抽吸槽内分离区以及激波的阻碍,而对于亚声速型抽吸,抽吸腔反压能够直接传递至抽吸槽内,进而影响边界层抽吸。  相似文献   
702.
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燃烧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包含多个工作模态,不同模态灵活组合的优势使其具有宽速域和广空域的工作特点,兼具加速和巡航的优点.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燃烧室中存在着亚声速、跨声速和超声速共存的流动结构,具有流动速度高、混合时间短、反应强度大、燃烧空间受限和波系结构复杂等特点.围绕火箭射流的强剪切性、燃烧模式的多样性和燃烧过程的动态性,分析了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的流动与燃烧特征,总结了面向发动机的高速湍流燃烧研究进展,研究了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中超声速反应混合层的生长特性、燃烧模式与空间释热分布和动态燃烧特性等问题.通过对碳氢燃料详细化学动力学机理的简化、校验,获得了分别适合于工程计算和细致燃烧机理研究的总包反应与框架机理.从火箭射流主导的反应混合层生长模型,宽范围、变来流工作中流动燃烧过程的不确定性和碳氢燃料动力学的简化与加速算法研究出发,提出了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基础研究中需要突破的问题,为认识发动机中多尺度燃烧机理、优化多模态燃烧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3.
为分析超声速燃烧室中的火焰振荡特性,以氢气为燃料,采用高速化学发光测量对两种当量比下凹腔燃烧室中的火焰发光图像进行了采集,时间重复频率为100 kHz.通过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时均分析、标准差分析、本征正交分解(POD)分析、剪切层火焰面速度振荡分析,研究了凹腔内燃烧振荡的宏观模式及瞬态特性.结果表明,当...  相似文献   
704.
在全消声室进行超声速欠膨胀射流冲击实验,收缩喷口直径D为56 mm,马赫数Ma为1.23,斜板边长600 mm,冲击角度β为65°。利用远场传声器弧阵列和高频粒子图像测速(PIV),对不同冲击距离噪声和相关流动结构进行观测,其中弧阵列位于射流水平轴线侧面,远场距离64.3D,PIV采样频率足够高,可以观测到大尺度涡结构的脱落过程。粒子灰度图显示自由射流核心区大约延伸9D,非对称模态的大尺度涡结构占据统治地位。系统分析了冲击斜板距离对总声压级和湍流混合噪声、宽带激波相关噪声、激波啸叫等不同噪声成分的影响规律。其中冲击距离(L)大于核心区(L>9D),宽带激波相关噪声几乎没有变化;冲击斜板进入核心区,宽带激波相关噪声下降,冲击噪声在上游频谱占据统治地位,但后者对边线的辐射很弱,导致上游噪声增加而边线总声压级大幅降低。L>5D时射流冲击使啸叫出现微小频移,由于剪切层不稳定波无法正常向下游发展,观测到L=7D时大尺度涡结构会在非对称模态、轴对称模态和过渡模态之间切换,而L=4D时监测到更高频率的啸叫,其无量纲波长对应轴对称模态。激波啸叫幅值的定量分析表明,L>5D时冲击斜板主...  相似文献   
705.
在来流总温1085K、进口马赫数2.0下开展了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试验,使用高速摄像观测了火焰的形态和结构,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PLIF)观测了煤油和OH的分布,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燃烧室的火焰稳定机制。测量结果显示:燃烧反应主要发生在射流的下游区域和凹槽区域内,随着燃料当量比的增加,火焰传播角度及火焰向主流的穿透高度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吻合较好。火焰稳定机制分析显示:液态煤油喷入燃烧室内,主要分布在下壁面附近的流场中,燃烧产生的高温燃烧产物通过凹槽剪切层与回流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入凹槽并为剪切层中的空气-煤油混合气体提供稳定的热量和中间产物,使得火焰基底能够稳定在剪切层内,并以相对固定的角度向主流流场中传播。  相似文献   
706.
李正洲  高昌  肖天航  马自成  肖济良  朱建辉 《航空学报》2020,41(4):123545-123545
飞行器设计早期阶段需要预测大量工况下的动导数。本文发展了一种面向超/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动导数极快速预测方法:首先基于当地流活塞理论,将飞行器进行小幅非定常运动所受到的气动力分为受自由来流引起的无附加扰动项以及受物面变形或运动引起的附加扰动项;通过当地表面斜度法、激波后等熵关系求解物面当地流动参数,进而结合非定常运动规律求出飞行器所受非定常气动力;再采用待定系数法对非定常气动力进行提取、辨识,最终得到超/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导数。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对CFD流场参数的依赖和耦合,具有极高的计算效率;同时典型算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在超声速、高超声速工况下都能够很好预测动导数变化趋势。将该方法应用于复杂外形飞行器动导数预测,并讨论了与CFD方法的误差来源。本文方法可作为高速飞行器总体设计阶段布局选型的工具。  相似文献   
707.
微波增强滑移电弧等离子体辅助超声速燃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宇  顾洪斌  孙文明  张新宇 《航空学报》2020,41(2):123345-123345
为了研究微波增强滑移电弧等离子体对超声速燃烧火焰结构的影响,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直连式实验台发动机模型加装了微波和滑移电弧结构,进行了超声速稳定燃烧实验。以单级凹腔作为火焰稳定器,燃烧室来流马赫数为2.5,常温乙烯从壁面横向射流,燃料射流点之前放置滑移电弧电极,凹腔对侧馈入2.45 GHz的微波。研究表明,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滑移电弧同样遵循放电和扩展的周期特性,由于气流流速极高,滑移电弧周期约达125 kHz。等离子体的加入使燃烧室预燃激波串前移,火焰的起始和稳定位置从凹腔剪切层向燃料射流前部转移,超声速火焰燃烧速率提高。与单一的微波或滑移电弧等离子体增强燃烧方法相比,微波与滑移电弧的结合可在较低的能耗下,实现与高功率微波等效的效果。微波增强滑移电弧等离子体能够对超声速燃烧起到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08.
709.
超声速条件下内埋式武器分离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非结构动网格技术,耦合求解欧拉方程和六自由度(6-DOF)运动方程,对内埋式导弹在亚声速和超声速条件下的分离轨迹和姿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马赫数下气动力对导弹分离特性的影响,重点讨论了超声速条件下导弹分离过程中相对于载机的位置和导弹的姿态变化情况,分析了超声速飞行环境下导弹安全分离的条件.  相似文献   
710.
冲压发动机导弹进气道设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起飞 《火箭推进》2004,30(2):24-28
进气道的设计对冲压发动机导弹的动力学性能和发动机性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进气道设计的成败即关系着导弹设计的成败.本文分析了进气道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虽然这些分析还是定性的,但它对定量的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却是不可缺少的.尤其重要的是:对具有固定进气口和楔体的进气道,其设计必须兼顾导弹全作战包络,即在各种外弹道条件下,避免进气道处于亚临界工作状态,更不能出现“喘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