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90篇 |
免费 | 929篇 |
国内免费 | 85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175篇 |
航天技术 | 812篇 |
综合类 | 924篇 |
航天 | 17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223篇 |
2022年 | 267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283篇 |
2019年 | 293篇 |
2018年 | 161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14篇 |
2014年 | 291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367篇 |
2011年 | 408篇 |
2010年 | 297篇 |
2009年 | 364篇 |
2008年 | 410篇 |
2007年 | 388篇 |
2006年 | 313篇 |
2005年 | 316篇 |
2004年 | 319篇 |
2003年 | 321篇 |
2002年 | 276篇 |
2001年 | 291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186篇 |
1998年 | 215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68篇 |
1995年 | 141篇 |
1994年 | 135篇 |
1993年 | 129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4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71.
插入式机翼下壁板对接具有双剪传力稳定、疲劳性能好的优点,但其结构中心线在对接区变化明显,会带来附加弯矩。为尽量减小对接区的附加弯矩,提出了在建立飞机骨架模型时即优化中央翼下翼面外形面相对外翼下翼面的位置方法。基于插入式机翼下壁板对接结构的特点,阐述了对接结构偏心的来源和附加弯矩的形成;针对某A型飞机的对接结构计算了偏心值,并利用力法对附加弯矩在对接区的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以某A型飞机的对接结构为基础,建立了4组插入式下壁板对接结构的模型,每组模型的中央翼下翼面位置相对外翼的不同;分别用力法和有限元法对附加弯矩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可以通过优化中央翼下翼面外形面的相对位置达到减小对接区附加弯矩的目的。描述了另外两种下壁板对接形式的附加弯矩情况,并和插入式的进行了简单比较。最后,总结了为减小区域附加弯矩及其不利影响在对接结构设计上需要注意的点。 相似文献
172.
用于民机维修的一种紧固件技术赵日升(中国西南航空飞机维修工程公司成都,610201)童明波曾建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部南京,210016)关键词:民用飞机;维修;民机结构;紧固件中图分类号:V267.311开展紧固件技术研究的意义“七·五”和... 相似文献
173.
在确定性袭纹扩展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疲劳裂纹扩展的随机模型。考虑裂纹扩展引起的强度衰减,建立了实用的动态可靠性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74.
在低温风洞试验中,通常采用压电叠堆实现悬臂支杆的振动控制.然而,随着温度的降低,压电叠堆的最大自由位移和最大输出力将显著降低.本文提出了一种方便有效的压电堆加热结构方案,当环境温度下降时,该结构可以使压电堆在工作温度下工作.首先,采用聚酰亚胺加热膜包裹压电叠堆,然后在外部用气凝胶材料包裹以实现隔热目的.压电叠堆的两端与... 相似文献
175.
176.
壁湍流主要表现为条带和流向涡为主要特征的拟序结构和间歇性的湍流猝发事件,这些都会导致壁面阻力的增加,因此,为了实现减阻.需控制或消除壁面附近的流向涡进而抑制湍流的猝发.在该研究中,利用展向振荡电磁力对槽道湍流的近壁流向涡进行控制,以达到减阻的目的;并利用PIV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了这种电磁力的减阻效果及其减阻机理.结果表明:展向振荡电磁力具有减小壁面阻力的功能,其减阻机理为展向振荡的电磁力可以使条带倾斜,在流场中产生附加的负展向涡,导致近壁区域平均流向速度梯度的减小,因此,壁面阻力减小. 相似文献
177.
178.
利用有限元法对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圆柱网格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合ANSYS二次开发语言APDL (ANSYS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编写了圆柱网格结构优化设计程序.利用该程序研究了底部固定,顶部自由或径向固定两种约束状态下,网格结构载荷质量比随缠绕角度、筋截面高宽比、环筋条数以及纵筋对... 相似文献
179.
本文通过对热压合成制备的SiC+MoSi2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其断口形貌分析,结合硬度、抗弯强度、断裂韧度等力学性能和孔隙率、晶粒度的测试,初步探讨了SiC颗粒强韧化MoSi2复合材料的效果和机制。 相似文献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