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9篇 |
免费 | 484篇 |
国内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13篇 |
航天技术 | 165篇 |
综合类 | 148篇 |
航天 | 3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76篇 |
2013年 | 87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81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针对飞行控制系统中状态向量不完全可测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增益神经网络自适应观测器.在常规高增益观测器的基础上引入径向基(RBF, Radial Basis Function)网络自适应项,对建模误差和外界干扰进行在线估计.将高增益观测器与基于动态面的反步控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自适应反步控制方法.引入一阶滤波器,避免了传统反步控制中的\"计算膨胀\"问题.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给出自适应输出反馈控制器和RBF网络权值向量的自适应律,并证明了闭环系统是半全局一致有界.从航迹角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航迹角能够较好地跟踪指令信号,不受建模误差和外界干扰的影响,所设计的观测器具有良好的收敛性,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72.
利用蜡料的可焊接性,将陀螺环支座蜡模进行合理的分割,通过蜡模各部分之间自带的定位关系,将蜡模组合在一起。分割后的零件模具,设计、加工简单,生产周期短。零件的组合简便,定位可靠,能够保证设计图纸的形状、尺寸要求。 相似文献
273.
274.
杨芳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1):9-13,38
针对倾斜发射的轻型反坦克导弹,分析了下沉角速度对弹道高度的影响,对弹道初始下沉角速度和指令攻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下沉角速度与指令攻角呈线性关系,由此提出了通过下沉角速度插值指令攻角的自适应计算方法.通过这一方法解决了不同下沉角速度对弹道高度影响的问题,使导弹的末制导弹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但降低了控制... 相似文献
275.
对不同视角雷达回波进行融合可以形成大的相干积累角,显著增强雷达空间监控能力。给出一种角分集(制)信号融合成像方法,对于角分集(制)回波方位向存在大的间隔,首先将每一距离单元方位向有效稀疏孔径数据排列组合成一Hankel矩阵,由参数化方法估计一维信号参数,再由估计得到的参数对空缺部分预测填补,对每个距离单元横向补全后,压缩得到二维图像。该方法克服了以往预测方法的不足,能有效用于方位向稀疏孔径预测外推,最终仿真与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证实结论。 相似文献
276.
三角翼低速动态大攻角气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对后掠角分别为X=60°、70°和80°尖前缘平板三角翼模型和一个前缘后掠角为(76° 40°)的双三角翼模型在低速风洞中作大攻角俯仰摩波运动,振幅am=30°、60°和90°,缩减频率K=0.01~0.12,基于根弦长雷诺数Re=2.76×10^5~8.23×10^5。进行了六分量动态气动载荷测量,动态流动显示和70°三角翼上翼面非定常压力测量,并分别与对应的静态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运动参数包括缩减频率、振幅和Re数、后掠角对气流动态迟滞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7.
278.
本文介绍了机载雷达角精度的地对空试验方法和技术。文章主要描述测试系统的配置、基准设备的选取、基准参数的测量等有关技术问题。目的是为今后同类机载雷达角精度的试验提供参考和可借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9.
为了保证某型直升机操纵系统设计的顺利进行,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气动提前操纵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该角度主要取决于桨叶挥舞基阶固有频率ωβ1.而ωβ1与挥舞铰外伸量e、桨叶根部弹性约束Kβ和挥舞调节系数Kp密切相关.通过分析e,Kβ和Kp对气动提前操纵角△ψ的影响,推导出计算该角度的具体公式.采用该公式对几个型号进行计算,经校核与验证后,表明本文提供的计算方法可行,能满足工程精度,可应用于工程研究,从而为布置助力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0.
通过对桨叶挥舞运动的理论分析,找到无铰式旋翼桨叶挥舞角合理的测量点。使用XJC-1激光测试数据采集系统,在国内首次成功测量了桨叶挥舞角。其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测试技术可供其它型号直升机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