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3篇
航空   59篇
航天技术   377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14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71.
对探测器硬件表面的生物负载进行有效评估,是深空探测任务中行星保护的重要环节。文章对比了两种植绒拭子在不同材料表面对不同产芽孢菌的采集效率。结果显示,国产CY-93050T植绒拭子的采集效率高于ESA常用的Copan 552C植绒拭子,两者的平均采集效率分别为45.38%±13.46%和29.43%±8.2%;材料表面物理性质对采集效率有明显影响,两种拭子对表面光滑的铝合金5A06材料的采集效率高于对阻燃混纺斜纹布的采集效率;两种拭子对不同产芽孢菌的采集效率也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器硬件表面微生物检测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72.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中大气准16日行星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1月上中旬高纬平流层发生弱增温事件,增温幅度约25K,纬向西风减弱并于2月初转向.行星波在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北半球近东经120°链上中低纬5个流星雷达探测的风场数据,研究了此SSW事件发生前和发生期间中间层和低热层区(MLT)大气风场的行星波状况.结果显示,极区平流层增温前MLT区大气呈现出明显增强的准16日波动,增温达到最大时,16日波也最强,表明中低纬MLT区的行星波变化与SSW事件存在耦合关系.进一步利用欧洲中心平流层再分析资料数据,分析SSW期间北半球平流层的波动和零风线状况,发现平流层准16日波和零风线随时间由低纬向高纬移动,反映出16日波与SSW之间存在某种动力学联系.  相似文献   
573.
利用Cluster卫星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探测数据, 研究了行星际磁场(IMF)时钟角(clock angle) Φ和锥角(cone angle) θ对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PSBL)区场向电流发生率的影响. 当时钟角Φ >0时, 磁尾场向电流 的发生率较高, 这表明磁尾场向电流的发生与昏向太阳风条件更为密切; 当 90°<|Φ|<180°时, 场向电流的发生率较高, 这表明 场向电流的发生与南向IMF更为密切. 当锥角θ <30°时(即IMF与 日地连线夹角较小时)场向电流的发生率较低. 而当θ> 30°时, 场向电流在90°<|Φ|<180°的情况下发生率明显增大, 这说明南向IMF情况下, 场向电流发生率明显增大. 但是当|Φ|<90°时 (北向IMF情况下), 尽管θ很大, 场向电流的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大. 当θ>70°时, 且在140°< < i>Φ<160°的行星 际磁场条件下, 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区场向电流的发生率最大.  相似文献   
574.
利用中国岢岚站(38.7°N,111.6°W)法布里-珀罗干涉仪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的水平风场数据,对87,97,250km风场长期变化和行星波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年振荡(AO)和半年振荡(SAO)振幅相位,将午夜风场与HWM07数据对比发现:87km和97km处FPI纬向风变化趋势与HWM07相近,而经向风相位落后于HWM07,从振幅上看,HWM07振幅偏大;250km处风场月变化大,FPI与HWM07差异大,HWM07模式的准确性需进一步考虑太阳活动和行星际磁场的影响.利用Lomb-Scargle功率谱以及最小二乘谐波拟合提取了三个高度的行星波振幅,其特征表明87km和97km处纬向风16日波秋季及冬春季活动强,而6.5日波最强振幅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在中间层顶附近两种行星波活动均较弱;250km处经向行星波活动略强于纬向,经向风不同周期带的行星波最强振幅主要出现在5-9月,与电离层f0F2振荡特性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75.
利用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的MERRA再分析数据资料,对2009年1月下旬北半球高纬平流层发生的强增温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星波活动进行了研究.谱分析发现,SSW发生前后极区平流层内准16天行星波活动显著.利用二维谐波拟合法分别拟合温度场准16天波4个波模(W1,W2,E1,E2)的振幅和相位,结果表明:背景西风减弱时四个波模的振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且都在50°-80°N范围内的平流层中上层达到最大值;准16天W2波的增幅最大且辐合最强烈,其引起的背景流最大西风减速超过4m·-1·d-1,说明准16天W2波在该次增温事件中占主导地位;行星波传播与零风线移动关系密切,准16天W2波在中高纬地区垂直向上传播并近似呈现经向驻波结构,然后分别向极点和赤道两个方向传播,这表明中高纬地区可能是行星波的一个源区.  相似文献   
576.
考虑了地球附近的彗星、行星环、行星际介质等空间尘埃等离子体环境中尘埃颗粒的充电问题.应用典型的空间尘埃等离子体参数,计算了不同种类的尘埃颗粒,以及不同等离子体成分下等离子体中尘粒的平衡电势,得到了尘埃颗粒的平衡电势与尘埃等离子体成分、温度,及其他等离子体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77.
2000年7月空间大事件对地磁场产生了巨大影响,7月15日至18日发生大磁暴(K=9).磁暴为急始型,在我国地区初相期变幅有200-300 nT,主相最大幅度有500-600nT,为多年来所罕见.在行星际磁场Bz由北向转向南向时,磁暴主相开始;南向分量达到最大值后大约2 h,地磁H分量达到最小值,恢复相开始.并且,这次磁暴与太阳风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78.
王丹凤  郭瑜 《航空动力学报》2022,37(7):1447-1455
为深入了解行星架裂纹故障振动频谱结构,提出一种考虑时变传递路径和行星轮系载荷非均匀分配的振动仿真模型。根据裂纹导致的行星轮角位移函数,分析了行星轮角位移对行星轮系载荷分配特性的影响,仿真分析了行星架裂纹导致的行星轮角位移和行星轮系载荷非均匀分配下的频谱边带结构。仿真结果表明:行星轮个数为3时,边频带仅受行星轮角位移影响,随行星轮个数增加到4、5时,频谱边带受行星轮角位移和载荷分配共同影响,阶比谱出现以行星架旋转阶次为间隔的调制边带成分。通过对比行星轮个数为3的齿轮箱仿真与实测信号的阶比谱边带结构,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79.
对2023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2024财年预算申请进行分析和梳理。分析了NASA在2024财年预算概况以及深空探索系统、空间运行、空间技术、科学领域的重点部署情况。研究并讨论了NASA2024财年预算案积极响应NASA最新战略规划,预算案对重要领域的重大影响,美国严峻通胀态势以及预算不确定性对NASA未来发展走向的潜在影响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80.
天问一号是中国第一次实现地火转移行星际飞行的探测器,在长达202天的行星际转移飞行期间,共经历了4次中途修正及1次深空机动控制,在2021年2月10日成功进行了近火制动,被火星捕获而进入环火轨道。本文对探测器行星际转移期间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制定了转移飞行期间定轨积分中心转换原则:在探测器飞出地球影响球后,定轨积分中心需要由地心更换为日心;对不同版本行星星历表的使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使用DE436行星历表进行计算对定轨影响最小。根据探测器行星际转移飞行的特点,制定了一种基于逐日迭代定轨策略的精度评估方法。基于实测数据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火星探测器行星际转移期间定轨位置误差优于2 km,速度误差优于20 mm·s–1 (1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