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153篇
航空   1294篇
航天技术   112篇
综合类   101篇
航天   2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介绍了激光热波技术用于测量薄膜材料和纤维材料热扩散率的测试系统,测试温度范围为20-500℃。讨论了测量中的各种试验条件、基本公式和误差分析。在理论上此系统可以应用于任何厚度样品面向热扩散率的测量。  相似文献   
202.
薄膜温度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保合 《推进技术》1992,13(1):63-67
一种新型的薄膜温度传感器,采用真空镀膜的方法制作在涡轮叶片表面,两者构成一体,可以真实反应表面温度。传感器的质量小、响应快,对叶片内部换热和表面燃气流无干扰。 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为铂姥_(10)-铂热电偶,测温上限可达1000℃,测量精度为±3%。  相似文献   
203.
本文总结了在室温条件下于碳钢表面进行磷化处理的研究概况。研制了弱碱性和中碱性的高效能除油液;在表面调整剂中添加了SJ稳定剂,提高了表面调整剂的质量;研究出了以锌盐为主盐的室温磷化配方及工艺。所得磷化膜和磷化膜—涂膜的质量达到或超过了GB6807-86中规定的技术要求,与国际上应用的帕卡濑精磷化工艺相当。本工艺的优点是磷化处理在室温(16~35℃)进行,从而大大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4.
逆压力梯度下几何参数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放大模型在低速回流式风洞中进行了实验,研究了逆压力梯度下圆柱形孔、扇形孔和双向扩张形孔的气膜冷却效率,分析了孔间距、前倾角和径向角等几何参数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形孔的气膜冷却效率最大,双向扩张形孔次之,圆柱形孔最小.孔间距越小,气膜冷却效率越大,且动量比越小,孔间距的影响越大.前倾角越小,气膜冷却效率越大,动量比越大,前倾角的影响越大.径向角的影响较复杂,小于30°且递增时,气膜冷却效率随动量比的增大而减小;大于30°时,气膜冷却效率随径向角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5.
抑涡孔结构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不同孔间距模型的气膜冷却现象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吹风比下,展向和流向孔间距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主流雷诺数为4 797,吹风比为0.2~2.0的条件下:①展向方向上,S1/D=1为最佳布局;②流向方向上,相对于主孔靠后的辅助孔冷却效果较好;③流向方向上,辅助孔在主孔下游的模型受吹风比影响小,并且流向距离的改变,对涡量的量级不发生改变,对涡量的大小和方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6.
叶片前缘双出口孔射流冷却效率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叶片前缘双出口孔射流冷却效率.该孔型是一种新概念气膜孔.吹风比变化范围为1.0~3.5,主流通道入口湍流度30%.结果表明,圆柱孔射流冷却效率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随着吹风比增加,单孔射流冷却效率减小.双出口孔有效地改善了叶片前缘冷却效率.吹风比从1.0增加到2.5时,冷却效率显著增加,吹风比为2.5和3.0时的冷却效率没有显著差别,吹风比为3.5时的冷却效率较低.双出口孔射流冷却效率径向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207.
基于一个平板叶片模型对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轨迹的偏转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一个主流径向压力梯度与冷气所受惯性力之比的无量纲数Φ来评价气膜的偏转规律,并通过实验手段验证了这一理论,得出了此无量纲数与气膜偏转角度的关系。实验利用热色液晶测温技术对叶片表面的二维温度场进行测量,并采用无线旋转拍照系统对旋转坐标系中的图像信号加以采集。实验结果表明气膜沿径向偏转角度随Φ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8.
二次流动对气冷涡轮叶栅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典型跨声速高压涡轮叶型平面叶栅吸力面单排孔气膜冷却,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分析了加入气膜冷却前后流场变化。结果表明,由于二次流动的影响,加入气膜冷却以后吸力面后部接近下壁面处没有受到冷气保护而直接暴露于主流高温燃气,在实际高压涡轮中将极大的降低叶片寿命。没有气膜冷却情况下,吸力面接近下壁面处边界层仍有可能因受到二次流动的影响发生转捩;加入气膜冷却情况下,气膜孔中心位置下游边界层由于射流和主流的相互作用将转变为湍流边界层,而由于孔间距的影响,只有射流和主流充分掺混以后才能影响到整个叶片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9.
驻涡燃烧室发散冷却方案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设计了两种适用于驻涡燃烧室的发散冷却结构,发散孔的倾角分别为30?和150?,并通过试验研究了两种冷却结构在不同位置处,不同温比及吹风比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冷却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绝热效率;两种结构的绝热效率随主流温度或吹风比的变化规律相同;凹腔前壁面的绝热效率最高,后壁面的绝热效率最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倾角150?冷却结构的绝热效率高于倾角30?冷却结构的绝热效率;随着冷却气量的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最后,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10.
杨薇  孙冰 《航空动力学报》2011,26(9):2015-2020
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再生复合冷却进行了算法研究.综合考虑了发动机内部化学反应、蒸发、卷吸、对流、导热、辐射等因素,将冷却液膜分为显热区、潜热区及气膜区三个区域进行了计算.推导了液膜长度和厚度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液膜再生复合冷却效率及各因素对液膜传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①液膜入口质量流量越大,液膜区长度越长,冷却效率越高,复合冷却效率可维持在0.57以上.②高温燃烧室内膜的液体段长度很短,在液膜存在区域内冷却效率高达0.9.③液膜消失后,头部冷却液膜的设计仍对室壁起了很好的冷却保护作用,低温边区一直延伸至出口.④液膜吸收的显热和液膜蒸发吸收的热量及高温燃气与膜间的对流在液膜区内起了主要作用,而卷吸造成的质量损失及传热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