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1篇 |
免费 | 176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622篇 |
航天技术 | 157篇 |
综合类 | 140篇 |
航天 | 2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462.
为自主、精确测量无人机的飞行速度,研究并发展了一种基于序列图像的无人机自测速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该方法利用无人机上已有的惯导装置、高度计和摄像机,在连续成像的条件下,通过匹配跟踪得到地面同名点在相邻两帧光学或红外实时图中的位置,利用飞行高度、姿态信息和成像帧频计算得到无人机的瞬时飞行速度。在无人机的匀速平飞段,通过大量数据拟合得到高精度的平均飞行速度。通过挂飞试验对方法进行了验证,实时得到了小于0.2 m/s的测速结果,满足工程要求的精度,为工程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63.
在航天器防护构型设计中,需要快速、精确预测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防护屏产生碎片云的质量分布及其运动过程。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CVAE)模型和大量铝球超高速正撞击铝板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初步构建了碎片云空间质量分布与运动特征的快速预测模型。数值模拟中把铝球速度(3.00~8.00 km/s)、铝球半径(2.00~8.00 mm)、铝板厚度(1.000~4.000 mm)以及观测时间(1.0~12.0 μs) 4个变量作为输入控制参数,生成大量格式统一的训练集数据。模型隐藏层采用200个特征数据来描述碎片云质量分布,训练集参数范围内平均误差在0.6%以内,生成一个碎片云质量分布的平均时间小于7 ms。 相似文献
464.
针对四旋翼飞行器的强耦合性、非线性、易受外界干扰等控制难点,研究利用自抗扰控制器对四旋翼飞行器进行姿态控制的技术问题。通过牛顿-欧拉方程建立四旋翼飞行器动力学模型,将不确定性、耦合及参数摄动等干扰作为"总和干扰",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估计并动态反馈补偿,再利用非线性反馈抑制补偿残差,进行四旋翼飞行器姿态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存在模型参数摄动和外界扰动的情况下,扩张状态观测器很好地实时估计和补偿了四旋翼飞行器的总和干扰,基于自抗扰的四旋翼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品质、稳态精度以及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65.
PIV技术的粒子图像处理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图像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的图像处理方法,编制出高精度的处理软件,重建计算模拟的粒子图像位移场,给出了自相关法与互相关法的积相关与减相关的计算结果,及互相关法的误差分析,分析了自相关与互相关区别.得出了互相关法是提高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精度的有效方法的结论,因此跨帧技术是PIV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66.
467.
468.
469.
针对尾座式无人机容易受到外界风场扰动和模型不确定性影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外环 PID 与内环自抗扰控制(ADRC)的组合控制算法进行悬停姿态与高度控制,并优化扩张状态观测器(ESO)以解决调参困难的问题。建立用垂向欧拉角定义的天东北坐标系来描述悬停飞行状态,进行数学建模并完成全量运动方程组。在 Matlab/Simulink 软件内搭建基于改进 ADRC 的非线性全量运动方程模型,通过大气紊流模型建立风场。仿真分析在干扰作用下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改进 ADRC控制算法能够有效抵抗风场干扰,实现稳定的悬停姿态与高度控制。 相似文献
470.
本文通过对典型二元超声速进气道进行数值仿真,研究了内收缩段中泄流位置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及抗反压能力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泄流腔改善进气道自起动性能和抗反压能力的内在机制不尽相同,泄流腔位置决定了进气道在临界不起动状态下的泄流量、临界不起动模式和临界反压状态下的泄流量,其中临界不起动状态下的泄流量和临界不起动模式共同影响进气道的自起动性能,而进气道的抗反压能力则主要由临界反压状态下的泄流量决定。在本研究范围内,当Lc=0.31时,进气道自起动性能最好,而当Lc=0.15时,临界压比和总压恢复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