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47篇 |
航天技术 | 7篇 |
综合类 | 12篇 |
航天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61.
针对一起特殊APU故障,在对其涡轮轴断裂损伤进行断口分析和对其他零件损伤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推演APU故障过程,确定了造成该台APU故障的原因,提出了APU零件尤其是涡轮轴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2.
16NiCo钢的回火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俄歇能谱研究了16NiCo钢回火行为,结果表明,该钢在440℃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断口特征为准解理。产生原因与分布在板条边界的Fe3C和M3C及与基体共格Mo2C产生强烈静畸变有关。在550℃回火出现具有可逆性的第二类回火脆性,与P在晶界偏聚有关,断口为沿晶断裂。 相似文献
163.
164.
主起落架完成3倍目标寿命疲劳试验后,进行分解检查时发现上转轴的一个孔边缘及孔内壁出现了裂纹,该上转轴共经历了4倍目标寿命疲劳试验,材料为30CrMnSiNi2A超高强度钢。通过外观检查、残余应力测试、断口宏微观观察、能谱分析、金相检验、硬度测试和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上转轴的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采用疲劳断口定量分析方法反推上转轴的裂纹萌生寿命,并给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与裂纹长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该上转轴裂纹的性质为高周疲劳开裂,其裂纹萌生于2倍目标寿命+5个加载谱块之前;上转轴开裂原因与轴孔安装过紧进而承受较大载荷谱应力、源区侧表面损伤和残余应力共同作用有关。通过加强装配过程控制、提高表面处理,上转轴已完成安全寿命试验(即7倍目标寿命)。 相似文献
165.
本文对300M钢断裂韧性试样断口上的延伸区进行了观察及测量,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延伸区平均宽度W与断裂韧性K_(IC)间的定量关系式W=0.3K_(IC)~2/E_(σy),将此式所得W的计算值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二者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66.
研究了A357-T6铸造铝合金在室温大气中正弦交变载荷下,应力比分别为r=-1,0.05和0.4时的疲劳特性.试验结果表明,A357-T6铸造铝合金的疲劳强度随应力比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疲劳极限分别是,应力比r=0.4时约为135MPa;应力比r=0.05时95MPa;而应力比为r=-1时70MPa.疲劳裂纹发生于试件表面或次表面铸造缺陷.裂纹沿着树状晶边界扩展. 相似文献
167.
某导弹发射架在进行第3次动载荷试验过程时,其上的一件42Cr Mo外六角高强度螺栓出现了断裂;通过对断口进行宏微观检查、电镜观察、金相组织检查、硬度检查及化学成分分析,确定了零件的断裂性质和断裂原因。结果表明:螺栓的断裂性质为原始裂纹引起的应力腐蚀断裂。由于螺栓在镀锌前存在原始微裂纹,造成了应力集中,并在随后的镀锌过程中出现了腐蚀现象;在试验过程中,由于弯曲应力和大气环境中氧、硫、氯、钠等腐蚀介质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螺栓的断裂。另外零件硬度值偏高,存在轻微的回火脆性,对断裂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8.
提出了协同标度因子的概念,研究了并指出了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两种疲劳断口分维测量方法存在的一些实质性问题,认为正确表征断口特性的物理量应是断口的面分维和断口的分形阶数,而不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线分维。 相似文献
169.
TiAl金属间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iAl金属间化合物是新一代发动机热端和航天飞机外部零件可采用的材料,比钛合金更耐高温且密度更低,本文分析了γ-TiAl基合金室温脆性的原因以及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70.
针对某机高压涡轮轴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局部漏渗问题,通过渗层深度、冲击韧性、表面硬度等试验,找出了挽救该零件的最佳方案,填补了公司在零件局部氮化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