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21篇
航空   627篇
航天技术   94篇
综合类   102篇
航天   1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31.
刘阳  王琦 《航空工程进展》2019,10(S1):55-61
以某型倾转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过渡段过程中各个部件的运动方式,为使得无人机能够平稳飞行,成功完成过渡阶段,设计出一种以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为主要部件的倾转装置,蜗轮蜗杆装置传动平稳且能够让倾转翼部分具有自锁效应,使其达到预定位置后不会因受到气动力的影响而发生相对运动,同时也保证了飞机前飞模式的稳定。针对倾转装置运动工况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并完成蜗轮蜗杆装置的强度分析及寿命预测。结果表明:设计出的装置能够满足现有的强度和寿命要求,其计算结果可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32.
系留翼伞可借助风力长期滞空,相比系留无人机具有抗风能力强、载荷重量大、电能消耗低、侦察视距远等优点,由于系留翼伞具有刚柔耦合特性,控制系统设计难度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控制模型,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制约了新型滞空飞行平台的应用。从系留翼伞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系留翼伞非定常气动力建模、系留翼伞刚柔混合状态空间建模、系留翼伞刚柔混合控制技术实现等四个方面探索了基于刚柔混合模型的系留翼伞控制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33.
由于分布式推进翼身融合(BWB)无人机综合性能显著,是未来航空领域飞行器发展的趋势,因此分析分布式BWB布局无人机的气动特性对于进行分布式BWB布局设计有着重大的基础意义。本文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利用混合网格技术和k-ωSST湍流模型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的方法,研究了有/无动力、涵道展向位置以及涵道间距等参数对全机在巡航状态下的气动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工况下,有分布式动力能够提升全机的气动特性,且外翼段是提供升力的主要方式;涵道风扇合理的间距能产生更好的诱导增升效果,表现为在小迎角下,全机升力系数随涵道间距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几乎保持不变;在大迎角下,随着涵道间距的增加,全机升力系数逐渐提升,其最大增量为9.3%。以上对此类飞行器的研究分析对分布式推进BWB无人机气动布局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34.
针对翼身融合布局飞行器的纵向稳定性问题,基于分支和突变理论,求解迎角随升降舵变化的平衡分岔图,并对平衡分支的稳定性和突变点进行了分析。结合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发展了试验分岔分析方法,并设计了基于非线性动态逆的伪线性控制器,由此获得并分析了开环试验和闭环试验平衡分岔图。对比分析表明,理论分岔分析与开环试验分岔分析在小迎角范围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试验分岔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翼身融合飞行器产生纵向失稳的主要原因是机翼表面流动分离,从而导致C发生突变引起的;闭环试验分岔分析实现了翼身融合飞行器非线性全局稳定性控制,通过纵向非线性控制器,可以将不稳定平衡分支改造成稳定的平衡分支。  相似文献   
935.
影响碳/环氧复合材料弹翼的质量因素较多,而且很复杂。本文着重介绍了弹翼在试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工艺方法以及工艺装备,使复合材料弹翼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了设计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36.
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扑翼式获能器是一种可从流体中获取能量且结构简单、环境友好的新型获能装置。为有效提高传统扑翼获能器的获能特性,提出一种带有尾缘襟翼的新型扑翼获能器,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其获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比较了采用不同偏转策略的带尾缘襟翼扑翼的绕流流场和获能效率,发现在一个运动周期里尾缘采用连续偏转(TP式)方法提升扑翼获能特性的效果最为显著。最后,对比分析了主动式的尾缘襟翼和被动式的格尼襟翼对其扑翼获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尾缘襟翼对扑翼获能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中高缩减频率工况(f*=0.12~0.22),在f*=0.18时获能效率最大,可提高到46.3%;而格尼襟翼对扑翼获能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中低缩减频率工况(f*=0.08~0.14),在f*=0.12时获能效率最大,可提高到41.2%。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实际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37.
翼身融合布局(BWB)综合性能突出,是未来民用航空领域飞行器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BWB布局的气动特点及流动机理,对开展BWB布局设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采用测力、丝线流动显示的风洞试验方法并辅以CFD方法,开展300座级BWB布局(BWB-1)低速气动特性、流动机理及通气发动机短舱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Early BWB、N2A布局相比,BWB-1具有更好的低速纵向气动性能,具有横向静稳定、航向静不稳定量值较小,航向增稳与控制难度较小等优点;揭示了布局的流动发展过程及具有和缓失速特性的物理原因;通气发动机短舱对提高最大升力及增加航向静稳定性有利,对横向静稳定性影响较小,但使得阻力和低头力矩增加;CFD纵向计算结果与试验基本一致,验证了CFD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38.
位于大后掠翼战斗机机翼下的导弹,在飞行中受到的气动载荷,会对结构疲劳特性产生显著影响。为了研究导弹的气动载荷,建立了某型战斗机挂载导弹的气动仿真模型,设计了 3种导弹构型,分别为带前后弹翼导弹、只带后弹翼的导弹与只有弹体不带弹翼的导弹。对飞机翼下挂载 3种不同构型的导弹进行了气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分析,并对比了导弹的气动载荷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位于大后掠机翼下方的导弹,由于机翼下方的洗流作用,会受到较大的气动载荷,导弹的气动载荷以侧力和滚转及偏转力矩为主要分量;滚转力矩的方向会导致导弹与发射装置连接处靠近飞机对称面一侧受力较大,容易降低疲劳寿命;导弹的气动载荷主要由后弹翼产生,可在设计弹翼时适当减小后弹翼的面积,从而降低战斗机后掠翼洗流对翼下挂载导弹气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9.
翼身融合(BWB)布局是提升未来民机综合性能的重要布局方式,其结冰飞行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重视。针对翼身融合布局飞机与常规布局飞机的结冰问题,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开展结冰特性研究。本文提出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对空气流场进行求解,并应用欧拉法计算水滴撞击特性,之后采用Shallow-Water结冰热力学模型的结冰计算方法。首先,通过将翼身融合布局飞机和传统布局飞机的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空气流场计算的正确性,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数值预测飞机表面冰形的特征,将两种布局飞机结冰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结冰对两种布局飞机气动外形的破坏程度从后掠翼翼根至翼尖逐渐变大,但传统布局飞机结冰只发生在机翼前缘和机头处,而翼身融合布局飞机前部几乎都发生了结冰,可为相关的结冰特性研究及防除冰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40.
本文分析了民用适航规章当中对于襟缝翼控制计算机的适航要求,提出了针对襟缝翼控制计算机硬件架构和余度设计要求,以及选用复杂电子硬件的额外设计要求。以某型襟缝翼控制计算机硬件架构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硬件架构和余度设计要求的实现与落实,为襟缝翼控制计算机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也为飞控系统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思路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